
人到中年之后,體檢報告上開始出現陌生的詞:“肌酐略高”“尿蛋白陽性”“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多數人并不在意,覺得沒什么癥狀就不用緊張。
但真的是這樣嗎?當身體在悄無聲息地發出信號時,我們是否已經錯過了最佳干預的時機?
![]()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為什么越來越多原本健康的中青年,也開始出現慢性腎病的早期表現?飲食?壓力?藥物?還是我們對它的忽視?答案并不簡單。
醫生在門診中見過太多“看似正常”的人,背后實則隱藏著腎功能的持續損傷。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即使已經受損超過70%,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一查出問題就是“慢性腎衰竭3期”甚至更嚴重。
![]()
臨床中,醫生常通過細致的問診和體格檢查,捕捉那些“肉眼難見”的信號。比如水腫、尿量變化、皮膚瘙癢、食欲減退、乏力,這些都可能是腎功能下降的早期線索。
水腫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信號之一。它常常出現在眼瞼、踝部、手背,清晨起床最為明顯。很多人以為是“睡眠姿勢不好”,其實是腎臟排水功能減弱,體內鈉和水潴留的直接反應。尤其是那些水腫按壓后凹陷明顯、恢復緩慢的患者,更值得警惕。
![]()
尿液變化同樣關鍵。醫生建議,不要忽視每天的如廁觀察。泡沫尿、尿中帶血、夜尿頻繁、無緣無故尿量減少,都是可疑信號。尿液代表著腎臟的工作成果,任何異常都是身體在“遞交報告單”。
患者常說:“我最近總覺得累,睡再多也不解乏。”這種持續性的乏力,往往不是單純的疲勞,而是腎臟代謝廢物能力下降,毒素在體內積累的表現。它悄無聲息,卻逐漸蠶食著生活質量。
![]()
皮膚瘙癢也是典型表現之一,尤其在沒有明顯皮膚病、干燥或過敏史的前提下。醫生解釋,這是由于尿毒素無法及時排出,刺激神經末梢所致。很多人誤以為是季節性過敏,長期忍受,直到嚴重時才就醫。
還有一種常被忽視的表現是口腔異味或金屬感。部分患者會說“吃東西沒味道、嘴里發苦”,實則是尿素在體內濃度升高,通過唾液分解后形成氨味,這種異味是腎功能問題在口腔的“投影”。
![]()
從生理層面來看,腎臟的工作不僅僅是“排尿”。它還負責調節體內水電解質平衡、酸堿狀態、血壓控制、紅細胞產生等多個系統。一旦功能受損,影響范圍遠超我們的想象。
慢性腎病的誘因并不神秘。高血壓、糖尿病、痛風、反復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長期高蛋白飲食,都是常見因素。尤其是高血壓,它既是腎病的“兇手”,也是“受害者”,兩者互為因果,相互加重。
![]()
醫生注意到一個趨勢:生活方式的悄然變化,正在悄悄推動腎病年輕化。高鹽飲食、久坐不動、過量飲料替代白水、濫用保健品,都是現代生活中不易察覺的“殺手”。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腎虛不等于腎病,但腎病大多可見腎虛體質的傾向。臨床中常見腎陰虛伴有耳鳴、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腎陽虛則見畏寒肢冷、夜尿增多、精神疲乏。醫生在辨證施治時,會結合望聞問切,為患者制定個體化調養方案。
![]()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慢性腎病管理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西醫強調指標控制和病因干預,中醫則側重于整體調理和“未病先防”。在臨床中,合理運用如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這類經典方劑,配合現代醫學檢測,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醫生強調,腎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現太晚。早期識別,規律監測,生活干預,完全可以延緩甚至阻斷病情進展。很多人等到“必須透析”時才追悔莫及,其實身體早就提醒過。
![]()
在一次社區義診中,一位65歲的老人因反復夜尿、輕度水腫前來咨詢。經檢查,腎小球濾過率僅剩45,屬于中度腎功能不全。老人感嘆:“我以為人老了尿多點、浮腫點很正常。”醫生無奈地說:“身體不說謊,只是你沒聽懂。”
腎臟損傷的不可逆性決定了預防重于治療,早識別重于猛藥干預。醫生在門診中反復呼吁:不要等到肌酐升高、尿毒癥來臨時,才開始重視腎。那時,已經太晚。
![]()
或許你正處于沒有明顯不適的“灰色階段”,或許你偶爾會有上述表現,卻總在自我安慰。身體的每一次細微變化,都是它在向你傳遞信息。你愿意傾聽,還是繼續忽略?
參考文獻: [1]中國醫師協會腎臟內科醫師分會.慢性腎臟病分期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3年修訂版)[J].中華內科雜志,2023,62(4):321-328. [2]高原,李建民.中西醫結合干預慢性腎病進展機制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4,44(2):157-162. [3]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4年)[R].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