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很多癌癥患者家庭來說,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往往更讓人迷茫。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關于一位肝癌患者,也關于他那位學西醫的女兒。在面對父親術后康復這道難題時,女兒做出了一個特別的選擇。如今七年過去,結果如何呢?
![]()
故事要從2017年說起。那時,寧女士還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習。工作中接觸到的一些重癥肝炎患者,讓她心里猛地一緊——因為她父親正是有幾十年的肝炎病史。她不敢怠慢,立刻催促父親去醫院做個全面檢查。
這一查,果然查出了問題:寧師傅的肝臟發現了一個實性腫塊。學醫的寧女士很清楚,“實性的”往往意味著不好的可能。很快,2017年9月9日,寧師傅在鄭大一附院接受了手術,切除了一個2.5×2×1.5cm的腫瘤,術后病理證實是“中分化腺癌”。
![]()
手術很順利,出院時醫生囑咐的話也是常規的:“定期復查就好”。然而,這句話卻讓寧女士的心里不踏實起來。
作為一名放療專業的準醫生,寧女士對腫瘤治療的數據非常敏感。她看著那些生存率統計,心里想得更多:“早期肝癌,做了根治性手術,然后就是回家等著嗎?等著復查,直到問題再次出現再去解決?從一個西醫學生的角度看,手術確實成功了,但手術之后,我們是不是還能做點什么,來讓‘等著’的這段時間更安穩,讓未來更放心?”
就在她為父親的后續治療感到困惑時,事情出現了轉機。寧女士的姑姑偶然從一位肺癌病友那里聽說了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的袁希福院長,便提議不妨嘗試一下中醫藥。盡管學的是西醫,但寧女士并沒有排斥這個建議,她決定親自先去考察了解一下。經過一番了解后,她最終下定決心,帶父親去看看。
2017年11月6日,寧師傅在家人攙扶下走進了袁希福院長的診室。回憶起術后的那段日子,寧師傅感慨萬分:“那次手術,我才真正體會到什么叫‘寸步難行’。當時需要兩個人架著我的胳膊,我一寸步都邁不開。也明白了‘舉步維艱’這個詞,真的太不容易了。”
那時的他,身體狀態非常差:手術刀口處有刺痛感,胃口不好,飯量比之前小了很多,喝水也少,還伴有大便干結的問題。
![]()
在開始對癥服用中藥后,寧師傅身體上的各種不適開始慢慢得到改善。到12月4日回來復診時,他已經能告訴醫生,前幾天的復查結果顯示AFP、血常規、肝功能各項指標都正常,CT檢查也沒發現明顯異常。當時主要就是大便還有些粘膩,其他已經沒什么不舒服的了。
看到中藥帶來的積極變化,一家人堅定了信心。從此,寧師傅便開始堅持服用中藥進行調理和鞏固。直到2020年,病情持續穩定,才調整為每年春秋兩季服用中藥鞏固。
時間是最好的證明。七年里,寧師傅定期復查,結果一直未見異常。
就在不久前,寧師傅和女兒一同受邀,參加了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舉辦的公益活動,面對眾多病友和家屬,他坦然分享了自己這七年的康復心路歷程。
他總結了自己的兩點主要經驗:“第一,就是堅持。除了最開始要按療程堅持用藥外,等到病情穩定了,每年春秋兩季的鞏固調理也一定要堅持下來,這很關鍵。”他頓了頓,接著說:“第二點,就在于個人了。你的心態調整好了沒有?以前不好的生活習慣改掉了沒有?個人的品性有沒有因為這場病而變得更好、更豁達?這些,就看你自己能不能做到了,它們非常重要。”
![]()
從當初需要人攙扶才能走路的術后患者,到如今能精神矍鑠地站在臺上分享經驗,寧師傅這七年的路,走得踏實而安穩。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康復之路也無法簡單復制,但積極尋求適合自己的、科學的綜合方案,并持之以恒,這份堅持本身,就是戰勝疾病的重要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