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立冬節氣將在北京時間11月7日14時42分正式到來。這句流傳已久的農諺"早立冬冷到哭,晚立冬過暖冬",道出了立冬時刻早晚與冬季氣溫的微妙關聯。那么,今年的立冬屬于"早"還是"晚"?這個冬天是否會冷到讓人"哭"呢?
![]()
從天文歷法來看,立冬時間的早晚劃分有著明確標準。以中午12點為界,在此之前為"早立冬",之后則為"晚立冬"。2025年立冬具體時間為14時42分,顯然屬于"晚立冬"的范疇。按照農諺的說法,這意味著今年冬季可能會相對溫暖。不過,氣象專家提醒,這類傳統經驗在現代氣候變化背景下需要辯證看待。
中國天氣網的分析顯示,立冬早晚與冬季氣溫確實存在一定相關性。統計數據顯示,在1951年至2020年間,晚立冬年份中有約60%出現了暖冬現象。這主要是因為立冬時間延后,往往意味著冷空氣活動相對滯后,冬季整體氣溫偏高。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相關性并非絕對,影響冬季氣溫的因素十分復雜。
國家氣候中心的預測表明,受厄爾尼諾現象持續影響,2025-2026年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出現暖冬的概率較大。特別是華北、黃淮等地,預計氣溫偏高1-2℃。這種預測與傳統農諺的判斷不謀而合。不過專家強調,暖冬并不意味著整個冬季都不會寒冷,期間仍會有階段性低溫天氣。
![]()
從地域差異來看,立冬農諺在不同地區的適用性也有所不同。在北方地區,立冬早晚與冬季氣溫的關聯性更為明顯;而南方地區由于氣候特點不同,這種相關性相對較弱。比如長江中下游地區,冬季氣溫更多受到大氣環流等因素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冬季氣溫整體呈現上升趨勢。數據顯示,過去60年我國冬季平均氣溫每十年升高0.36℃,升溫幅度明顯大于其他季節。這使得傳統農諺的預測效果受到一定影響。氣象學家建議,在參考農諺的同時,更要關注專業氣象部門的科學預測。
對于即將到來的冬季,農業專家提醒:即便預測是暖冬,農業生產仍需做好防范極端天氣的準備。暖冬可能導致病蟲害越冬基數增加,來年春季防控壓力加大;同時氣溫波動大易造成作物凍害。建議農民朋友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做好冬灌、覆蓋等防護措施。
![]()
在健康防護方面,暖冬天氣容易讓人放松警惕。醫生特別提醒,冬季呼吸道疾病高發,晝夜溫差大的特點依然存在。尤其是老人、兒童等體質較弱人群,仍需注意適時增減衣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做好個人衛生防護。
從能源供應角度看,暖冬預期可能會降低冬季取暖用能需求。但能源部門表示,仍將全力做好保供工作,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同時建議公眾繼續保持節約用能的良好習慣,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回望歷史,二十四節氣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其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都值得珍視。立冬節氣的早晚預測雖然不能百分百準確,但其中蘊含的自然觀察經驗仍然給我們以啟示。在現代科技條件下,我們更應該將傳統智慧與科學技術相結合,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
![]()
站在2025年立冬的門檻前,我們既能看到傳統文化的延續,也能感受到氣候變化的時代特征。這個冬天,或許不會"冷到哭",但對天氣變化的關注和應對準備絲毫不能松懈。讓我們以科學的態度擁抱冬天,在季節變換中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