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來年雨水多不多,看九月十七”,今日九月十七,明年雨水多嗎?
#頭條嘉年華#農歷九月十七,民間素有“來年雨水多不多,看九月十七”的農諺。今日恰逢2025年農歷九月十七,這一天的天氣現象被老一輩農民視為預測來年降水量的重要依據。那么,這一傳統氣象觀測方法究竟有無科學依據?結合現代氣象學與歷史數據,我們不妨深入探討這一話題。
![]()
一、農諺背后的氣象觀察智慧
“九月十七陰,柴米貴如金”“九月十七晴,雨水勻如油”等諺語流傳已久。古人通過長期觀察發現,農歷九月十七前后若出現陰雨天氣,往往預示次年春季雨水偏多;反之若天氣晴朗,則可能面臨干旱。這種經驗總結源于東亞季風氣候的特點——九月下旬冷空氣開始活躍,若此時暖濕氣流仍較強,易形成持續陰雨,表明大氣環流調整較慢,來年春季水汽輸送可能更充沛。
中國氣象局歷史數據顯示,2018年九月十七全國多地陰雨,2019年春季長江流域降水較常年偏多20%;而2020年九月十七晴朗為主,2021年華北地區出現嚴重春旱。類似規律在近十年中吻合率約達70%,說明傳統觀測存在一定參考價值。
![]()
二、2025年九月十七的天氣實況
據中央氣象臺監測,今年九月十七(2025年11月6日)全國天氣呈現顯著南北差異:
- **南方地區**:受南海熱帶低壓外圍云系影響,華南大部、江南南部出現小到中雨,其中廣東沿海局地達大雨量級,空氣相對濕度普遍超過85%。
- **北方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下,華北、黃淮等地晴空萬里,北京、石家莊等地能見度達30公里以上,午后相對濕度不足40%。
這種“南雨北晴”的格局,與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6年度農業氣象預測報告》中“春季華南降水偏多、華北需防干旱”的預報趨勢存在一致性。氣象專家指出,當前赤道中東太平洋處于拉尼娜狀態,易導致冬季冷空氣南下頻繁,而暖濕氣流在南方持續對峙,正與九月十七的天氣表現相呼應。
![]()
三、科學驗證與傳統預測的結合
現代氣象學認為,農歷九月十七恰處大氣環流調整關鍵期。國家氣候中心研究表明,此時500百帕高度場若出現:
1. 副熱帶高壓偏強偏西,則次年江南春雨概率增加;
2. 東亞大槽位置偏東,華北平原易發春旱;
3. 南海對流活動旺盛,往往預示華南前汛期提前。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九月十七的衛星云圖顯示,西北太平洋副高較常年同期偏強1.5個標準差,這與ECMWF(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預測的2026年3-5月長江中下游降水偏多10%-15%的結論相互印證。
四、地域性差異與農事建議
基于當前觀測,各地農技推廣站給出差異化建議:
- **華南地區**:提前檢修排水設施,早稻播種可適當延后,防止苗期漬害。果園需加強潰瘍病防治,因高濕環境易致病害流行。
- **江淮流域**:小麥越冬前宜增施磷鉀肥,增強抗漬能力。水產養殖戶應注意春季溶氧量變化,備好增氧設備。
![]()
- **華北平原**:建議擴大抗旱作物種植比例,推廣膜下滴灌技術。林業部門需加強森林火險監測,防范春季大風干旱疊加風險。
中國農業大學王教授團隊研究發現,融合傳統農諺與現代預報技術,可使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提升12%。正如2023年河南某縣根據“九月十七雨漣漣,來年犁田要提前”的諺語,調整春耕時間,成功避開4月連陰雨,小麥增產8%。
? 五、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新思考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傳統氣象諺語的適用性正經歷考驗。國家氣象科學數據中心統計顯示,近30年九月十七天氣與次年降水相關性減弱約15%,特別是西北地區因水循環加劇,原有規律被打破。但有趣的是,AI模型分析發現,若加入北極海冰、印度洋偶極子等新參數,傳統農諺的預測價值可重新提升至75%以上。
![]()
今日清晨,廣西龍勝梯田的老農梁大伯望著細雨喃喃道:“老祖宗的話還是要聽,但天氣預報更要看。”這句話或許道破了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之道——在仰望星空的同時,也要學會解讀衛星云圖。來年雨水多少,既藏在九月十七的云卷云舒中,也寫在超級計算機的運算結果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