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立冬節(jié)氣的到來,民間流傳的"倒春寒有沒有,就看立冬"這一農諺再次引發(fā)人們對2026年春季氣候的關注。立冬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冬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在傳統農業(yè)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氣候標志意義。那么,這句農諺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2026年的春天是否會遭遇"倒春寒"?讓我們從氣象學角度深入分析。
![]()
"倒春寒"是指春季氣溫回升后突然出現的持續(xù)性低溫天氣現象。根據氣象標準,當春季日平均氣溫連續(xù)3天低于12℃,或最低氣溫低于5℃時,即可判定為倒春寒。這種現象對農業(yè)生產影響顯著,可能導致農作物受凍害、花期推遲等問題。農諺"倒春寒有沒有,就看立冬"反映了古人對氣候規(guī)律的長期觀察,認為立冬當天的天氣狀況可以預示來年春季是否會出現倒春寒。
從氣象學角度看,立冬時節(jié)的大氣環(huán)流特征確實與來年春季氣候存在一定關聯。立冬時,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往往意味著冬季風活躍,這種環(huán)流形勢可能會持續(xù)影響到來年春季。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十年中,有6年立冬時節(jié)出現強冷空氣南下,其中4年在次年春季出現了明顯的倒春寒現象。例如2020年立冬前后全國大范圍降溫,2021年3月華北地區(qū)就遭遇了嚴重的倒春寒,導致部分冬小麥減產。
![]()
2025年立冬前的天氣形勢顯示,11月初有一股中等強度冷空氣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qū)。中央氣象臺預報顯示,11月7日立冬當天,華北、黃淮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1-3℃,江南部分地區(qū)有陰雨天氣。這種天氣模式與歷史上出現倒春寒年份的立冬天氣特征有一定相似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單日的天氣狀況不能完全決定數月后的氣候趨勢,還需要考慮整個冬季的大氣環(huán)流演變。
國家氣候中心的專家指出,影響倒春寒的因素非常復雜,除了立冬時節(jié)的天氣外,還需要考慮以下幾個關鍵因素:一是冬季北極濤動的變化,負相位時更容易導致冷空氣南下;二是赤道太平洋海溫狀況,拉尼娜事件往往會加強東亞冬季風;三是歐亞大陸積雪覆蓋情況,異常偏多的積雪會增強春季冷空氣活動。目前監(jiān)測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處于中性狀態(tài),北極濤動波動較大,這些因素增加了2026年春季氣候預測的不確定性。
從長期氣候變化趨勢來看,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春季氣溫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氣溫波動加大,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統計數據顯示,2000-2025年間,我國平均每3年就會出現一次區(qū)域性倒春寒過程,但強度和持續(xù)時間有所減弱。這與冬季變暖導致冷空氣勢力總體減弱,但大氣環(huán)流不穩(wěn)定性增加有關。因此,即使2026年出現倒春寒,其影響可能較過去幾十年相對溫和。
![]()
農業(yè)生產方面,現代農業(yè)技術已大大提升了應對倒春寒的能力。農業(yè)專家建議:一是選擇抗寒性強的作物品種;二是關注中長期天氣預報,在降溫前采取灌溉、覆蓋等措施保溫;三是合理調整播種期,避開可能的花期低溫;四是培育健壯植株,增強作物自身抗逆性。這些措施能有效減輕倒春寒可能造成的損失。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春季氣候預測最大的意義在于指導日常生活和健康管理。如果2026年春季可能出現倒春寒,需注意:一是"春捂秋凍"不宜過早減少衣物;二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別注意氣溫驟變;三是合理安排戶外活動時間,避免早晚低溫時段;四是關注空氣質量,倒春寒常伴隨靜穩(wěn)天氣,不利于污染物擴散。
![]()
值得注意的是,氣候預測存在固有不確定性,特別是超過一個季節(jié)的長期預測。目前國際主流氣候模式對2026年春季的預測結果存在分歧,歐洲中心模式傾向于我國東部氣溫正常略偏低,而美國氣候預測中心則顯示氣溫接近常年或略偏高。這種分歧正說明了長期氣候預測的挑戰(zhàn)性。
綜上所述,"倒春寒有沒有,就看立冬"這一農諺有一定參考價值,但不能作為唯一判斷依據。2025年立冬的天氣特征提示我們需要關注2026年春季可能出現氣溫波動的風險,但具體影響程度還需結合后續(xù)冬季的大氣環(huán)流演變來判斷。氣象部門將持續(xù)監(jiān)測關鍵氣候因子的變化,及時發(fā)布最新預測信息。對于公眾而言,保持對氣候信息的關注,同時做好多手準備,才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明智之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