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 通訊員 楊繼培 攝
當晨曦照亮劍川古城翹角飛檐的輪廓,白族匠人手中的墨斗線已悄然彈響。在這里,一座座傳統木結構民居的誕生,不僅是一次建筑行為,更是一場延續千年的生活儀式。
“豎房子嘍!”在清晨的吆喝聲中,吊車的轟鳴打破了鄉村的寧靜。這是傳統與現代的奇妙融合——曾經需要三四十人肩扛手抬的木構架,如今在吊車助力下穩穩升起。老木匠瞇著眼調整梁柱角度,年輕人靈活地攀上木架固定著榫卯節點,木錘敲擊榫頭的聲響清脆悅耳,壯年漢子們則分組拉著穩固木架的麻繩。“一家豎房百家幫”,在延續著傳統生活習俗的鄉土社會里,一戶人家的建房大事就是一場同心接力的全村共建活動。
“地基不牢,地動山搖;梁柱不正,家業不興。”這句流傳在劍川的老話,將建房智慧同傳家的道理關聯起來。建房的每一道工序,都體現著順應天時的準則和為人處世的嚴謹。從選料開始,木材需經3年陰干。掌墨師用“杖桿”在木料上畫出266個榫卯標記,誤差不超過一根發絲。當吊車將整“榀”木架凌空豎起時,穿斗式的結構竟不需要一枚鐵釘,全靠榫卯咬合承重,每一間木構房屋里都藏著榫卯活態傳承的密碼。村里的木匠師傅說:“我們建的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屋,更是能讓子孫踩得踏實的‘道理’。”
“吉時已到!”隨著一聲高喊,現場瞬間沸騰,上梁儀式開始。爆竹聲里,中梁緩緩升起,老匠人立在最高處,用木錘三叩梁木。接著,梁上其余人將硬幣、米花糖拋向人群。頭發花白的李奶奶搶到“龍頭饅”,笑著說:“這是四世同堂的好兆頭。”這場源自北魏的古老儀式,至今仍在劍川人的生活中傳承。前夜“送木神”的密語、今晨染梁的朱砂、午后破五方的饅頭雨,每一處細節都包含著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祥瑞的祈盼。
如今,劍川古城98%的新建民居恢復了傳統形制。木匠寸師傅的訂單排到了3年后,他笑呵呵地說:“現在,年輕人結婚都時興建木樓做婚房,說是有‘溫度’。”
通過老手藝“喚醒”新生活,木頭里能生金。在沙溪古鎮,“木構民宿”房價平均比混凝土房高出三成。傳統技藝得到市場認可,得以更好地傳承發展。白族民居成了有溫度的文化符號,以其獨特的韻味詮釋著“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
云報全媒體通訊員 楊繼培 記者 段蘇航
(云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