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立冬來了,再忙也要記得:1不洗,2不吃,3不穿,4不動,平安入冬
“北風往復幾寒涼,疏木搖空半綠黃。遍野修堤防旱澇,萬家曬物作冬藏。”今年的公歷11月7日,農歷九月十八就迎來冬季里的第一個節氣--“立冬節氣”了。
立冬是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19個節氣,農歷十月節令,它的到來,意味著秋天正式結束了,開啟了冬天。屆時,氣溫下降加快,偏北風增多, 生氣開始閉蓄,自然界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
立冬不僅是重要的節氣,還是我國古代社會“四十八節”之一,有著很多習俗和講究。例如,民間立冬當天通常有迎冬、觀風向、掃疥、祭祖、飲宴、吃餃子、釀黃酒、吃甘蔗、吃生蔥等一些傳統習俗活動。
![]()
立冬來了,老輩人提醒,再忙也要記得:1不洗,2不吃,3不穿,4不動,平安入冬!都是指什么呢?下面具體來看一下!
一、“1不洗”
這里說的“1不洗”,指的是不要洗澡太頻繁。
我們都知道,入冬后都要給土地“歇乏”,不然地力耗光,來年的收成可能會不好。咱的身體和土地一個樣,冬天得把體內的“陽氣”(熱乎氣兒)好好藏著,別瞎折騰。
例如,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冬三月,無擾乎陽”的記載,簡單來說,就是告誡我們,冬天要少折騰陽氣。
因為,陽氣就像咱存的冬糧,是來年身體的本錢,得省著用。像老話“冬藏精,春養神”,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冬天不浪費陽氣,開春才有力氣、少生病。
要知道,冬天皮膚像“保暖墻”,鎖著熱乎氣。一泡熱水澡:毛孔全張開,陽氣“呼”地散出去;剛洗完身子虛,寒氣又“嗖”地鉆進來,很容易感冒、關節疼,尤其是老人小孩更要注意。像老話“冬不勤沐浴,免卻寒邪擾”,說的就是這方面意思。
所以,進入冬天后,尤其是中老年人最好不要天天洗,可以 睡前用40℃熱水泡腳15分鐘,暖身助眠還不耗陽氣。或者用熱毛巾擦胳肢窩、腳脖子這些容易臟的地方,照樣干凈。
當然,對于年輕人來說,可能都已經習慣每天沖一次澡了,不洗可能會感覺不舒服。但是,還是提醒一下,冬天洗澡別太頻繁7-10天洗一次,并且,洗澡別用太燙的水,洗完趕緊穿衣服,會好一些。
![]()
二、“2不吃”
這里說的“不吃”,指的是立冬后,不吃過多的生冷食物,因為,這時候我們的腸胃還沒有完全適應過來,處于比較弱的狀態,吃太多的生冷食物,反而容易增腸胃負擔。像老話“立冬吃涼腸,開春找藥方”,就是提醒我們要少吃生冷、寒涼的東西。
例如,立冬后,別吃冰飲、生魚片、涼拌菜等生冷食物,避免傷脾胃、耗陽氣;適合吃羊肉、蘿卜、山藥、紅棗等溫熱滋補的食物,幫著藏陽暖身、順應冬藏。
三、“3不穿”
這里說的“不穿”,指的是不要穿得太單薄了,要適時增添衣物,別感冒了。
因為,立冬后,氣溫可能會下降比較快,一場雪來了,氣溫就可能下降好幾度。所以,我們不能只考慮美觀去“耍單兒”,要依據天氣情況適當增加衣物,尤其應護好頸項與腰腹,避免寒氣內侵。
所以,建議立冬后,我們早上出門冷,可以多穿一件衣服,晌午感覺熱了,我們就脫下來,干活熱了,晚上下班再穿上,保護好自己,別給自己弄感冒了。
![]()
四、“4不動”
這里說的“不動”,指的是不過量運動。冬天是有必要經常出來鍛煉一下,增加身體熱量,提高肌體耐寒及抗病能力。如果,我們一整個冬天都窩在家里看手機,不能順應變溫的節奏,反而哪天一出來,更容易感冒。
但是,提醒大家,出來運動鍛煉,不要過量。因為,過量容易出汗,老話說“寒氣襲人,百病易生”,也能引發感冒。
建議中老年人,立冬后,天氣逐漸轉冷,要特別注意防寒保暖,及時增添衣物,多喝溫水,常護頭足,減少風寒侵襲。
立冬來了,我們這邊有吃餃子的習慣,您那邊立冬當天吃什么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謝閱讀!
#立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