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是北魏初年最為著名的戰略家之一,他在北魏的建立和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輔佐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有在明元帝拓跋嗣和太武帝拓跋燾時期成為一等一的朝廷重臣,是北魏國家戰略重要的策劃者和執行者之一。可以說崔浩在北魏初年的政治影響力是無可比擬的,他直接影響到了南北朝局勢的變化,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然而在拓跋燾晚年的國史之獄大案中,他卻被下令處死,而且誅滅了直系家族,就連與之有姻親的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結局非常之慘烈。
![]()
對于拓跋燾處死崔浩,并將其夷族的原因,在歷史上眾說紛紜。從主流歷史圈的觀點看,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其一認為崔浩在編撰北魏國史時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歷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歷史。這些黑歷史記載了很多拓跋氏崛起初期的一些罪惡事件,而且他還把這些事情刻在碑文上,讓來往之行人觀看和議論。他的這種操作激怒了鮮卑貴族,被人搞到了拓跋燾面前,指控他有意暴揚國惡。拓跋燾大怒派人把崔浩抓捕入獄,最后被處以極刑,并連累到清河崔氏家族及其姻親。
![]()
第二種說法認為,拓跋燾在國史之獄處死崔浩及其家族只是借口,本質上是崔浩與鮮卑貴族之間的沖突引發了胡漢種族矛盾,并且上升到了國家和朝廷層面。拓跋燾雖然重用漢人和門閥士族子弟,但終究是鮮卑族拓跋氏出身的胡人。在胡漢矛盾爆發時,他必須站在胡人部族的立場。拓跋燾下詔處死清河崔氏及其姻親的門閥士族,就是為了打壓漢族門閥集團,穩固胡人貴族在北魏的統治地位。而崔浩作為漢族門閥集團在朝廷的代言人,自然是首當其沖的。所以拓跋燾必須拿他開刀,才能穩定住自己的統治地位。
![]()
這兩種說法在歷史圈中都有很多的支持者,也受到很多人的質疑。第一種說法有個最大的不合理之處在于,崔浩組織編撰國史時是在太延五年,而他被降罪下獄是在太平真君十一年,中間相差了十多年時間。如果拓跋燾真是因為崔浩在國史中揭露了鮮卑族和拓跋氏的黑歷史而處死他,必然是越早越好的。如果這種說法成立,拓跋燾處死崔浩的目的就是滅口,掩蓋鮮卑族和拓跋氏的黑歷史。可他拖到十多年后才動手,這顯然不合情理。十多年的時間,足夠崔浩把黑歷史搞得天下人皆知了,拓跋燾此時再處死崔浩,除了泄憤并沒有任何意義。
![]()
崔浩編撰國史并非私人行為,而是拓跋燾下達的任務,與他同時編撰的還有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等人。所以崔浩揭露拓跋氏黑歷史的事情不可能不外泄,更不可能十年后才讓拓跋燾知道。實際上在這十年間,鮮卑貴族多次以暴揚國惡的罪名指控崔浩,但都被拓跋燾壓下來了。也就是說,拓跋燾對崔浩揭露拓跋氏黑歷史的事情知之甚詳的。他連十年都忍受過去了,為什么又突然下詔將崔浩抓捕入獄呢?從這些細節來看,很顯然以暴揚國惡的罪名抓捕崔浩只是拓跋燾的由頭,他處死崔浩真實原因并非如此。
![]()
第二種說法好似在第一種說法上進行了深挖,但依據當時的歷史環境推測,卻也有不少的疑點之處。崔浩與鮮卑貴族的矛盾由來已久,這不是在拓跋燾時期開始的,實際上在拓跋珪建國時已經存在了。北魏建國初期,以崔浩為首的漢族門閥集團與北方胡人部族長期對立,在朝堂上明爭暗斗幾十年。他們互相告黑狀,互相誹謗造謠已經是常事。實際上在拓跋燾審問崔浩時,也沒有拿到什么真正有用的罪名。除了落實了崔浩有受賄的劣跡之外,并沒有什么可以拿得出罪狀。實際上最后處死崔浩及其家族,也沒有頒布具體的罪名。
![]()
在前文中已經剖析過,北魏的胡漢矛盾除了種族矛盾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都是皇帝平衡朝廷政治派系,完全掌控國家權力的需要。只有胡漢矛盾處于動態平衡中,他們才不會聯合起來架空皇帝,是拓跋氏能夠真正掌控國家政權。如果因為這個問題大殺漢族門閥世家,那得益便是胡人部族的貴族們。實際上在所有的胡人部族中,拓跋氏并不是最強大的,也沒有壓倒性的實力。在當時不論是鮮卑的賀蘭部,還是匈奴的獨孤部,其實力都不在拓跋氏之下。因為大殺漢族門閥而造成政治失衡,這對于當時的北魏朝廷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
如果只是為了胡漢矛盾,拓跋燾又不得不拿崔浩開刀,那只需要貶官降罪即可。這樣操作既可以給鮮卑和胡人貴族以臺階,又保留了兩族政治勢力互相制衡的態勢,何樂而不為呢。拓跋燾從十四歲登基開始,到處死崔浩時當了近三十年皇帝,朝廷中的政治平衡也玩了三十年。他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不可能做出不利于自己的決策。而從拓跋燾的執政風格看,他對鮮卑和胡人貴族也不是想象中的支持。他在滅佛案中大量摧毀寺廟,信奉佛教的胡人貴族們哭天搶地,太子拓跋晃出面卻也不改其詔令。由此可見,他并不是隨意被種族矛盾左右的人。
![]()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論是暴揚國惡的罪名,還是胡漢矛盾的激化,都不是拓跋燾處死崔浩的真正原因。結合歷史典籍中同時代的歷史事件,可發現在處死崔浩后不久,拓跋燾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那便是率領數十萬北魏軍隊南征。這次南征非常順利,不但打滅了正在北伐的劉宋大軍,而且一直殺到長江邊上,屯兵劉宋首都建康城外。這次大軍南下一路上勢如破竹,半年時間就幾乎將劉宋滅國。只是因為長江天險的阻擋,建康城難以攻克,再加上遇到汛期和瘟疫,使得北魏軍隊出現軍糧短缺和嚴重疫病,才迫使拓跋燾班師回朝。
![]()
從史書上看,似乎這次南征與崔浩之死沒有關系。可仔細分析崔浩及北魏漢族門閥的政治傾向性,就可以看出兩者是息息相關。崔浩的戰略思想核心是“南守北攻”,這從他三次阻止拓跋嗣帶兵南下就可以證明。為了這個戰略,崔浩積極支持北魏統一北方和北伐柔然,唯獨南下出兵多次阻撓。前文就分析過,崔浩這么做的原因是為了保證中原和山東一代門閥士族集團的利益,其中主要是以清河崔氏為首的門閥家族的利益。而崔浩之死所被牽連的家族,如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正是這個門閥集團的核心所在。
![]()
有一種陰謀論的說法認為,崔浩是兩面間諜,看似在為北魏效力,實際上是維護劉宋的利益,所以才多次阻止北魏南征。這種說法并沒有直接證據,實際上崔浩與南朝的劉宋也沒有直接來往。可是從拓跋燾南下的路線看,在中原和山東腹地都是必經之地,也是戰略要地。在這里打仗自然關系到山東門閥集團,尤其是清河崔氏家族的利益。所以不論崔氏與劉宋有沒有利益關聯,他們都不希望拓跋燾帶兵南下。而崔浩又是朝廷中漢族門閥的首領,他很可能會為了家族利益裹挾整個門閥士族集團,在戰爭中拖北魏軍隊的后腿。
![]()
暗中拖戰爭后腿的事情崔浩不僅僅干過,而且不止一次。在與趙郡李氏的李順爭權過程中,他就利用自己的權力拖李順的后腿,使得兩人矛盾激化,在拓跋燾面前撕破臉皮。拓跋燾統一北方后早有南征的想法,但被各種事情耽擱下來。而在此期間宋文帝劉義隆又組織了幾次北伐,與北魏爭奪中原腹地。這種情況下北魏軍隊防守多于進攻,很多打贏了占據的領地,也很快被劉宋奪回。以拓跋燾的脾氣,肯定受不了只挨打不反擊的戰略態勢,必然會積極組織反攻。可這么一來,就與崔浩南守北攻的戰略相背離了。
![]()
從當時的戰爭形勢看,如果留著崔浩,那對于南征的北魏軍隊是非常危險的。崔浩這人陰損毒辣,他可以明面上支持南征,暗地里下絆子。到時候北魏軍隊既要對付南方的劉宋軍隊,還要在千里長的戰線上防備門閥士族的破壞。而這些門閥士族與參加戰爭的少數民族軍隊的矛盾重重,這又給戰爭的勝負帶來很大的影響。對拓跋燾這樣的雄主而言,在難以徹底平息兩派矛盾,又無法測地打消崔浩原有戰略思路的情況下,只有將其弄死,對門閥士族才能起到殺雞儆猴的震懾作用。只有這樣,在未來的南征中,北方門閥士族才不敢陽奉陰違。
![]()
綜上所述,拓跋燾殺崔浩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國史之獄,或者是胡漢矛盾,而是在戰略上與崔浩發生沖突。崔浩南守北攻的戰略已經不適宜當時的北魏國家形勢,而拓跋燾又急于南下滅宋,完成統一華夏的進程。這樣的矛盾讓他起了殺心,通過殺掉崔浩來開路,為自己南征消除后顧之憂。雖然他為南征做了充分的準備,也一口氣打到了長江邊上,可惜的是北方軍隊不善于在南方地理環境下作戰,最終還是功虧一簣。等他回到北方后反思,才發覺自己犯了急功近利的錯誤,對殺掉崔浩表示非常后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