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極多且樣樣珍稀,書畫寶物更是不可勝數,而有一件草書一直被視為“看家寶貝”,它的作者并不出名,但繼承了晉唐宋元明歷代正宗草法,此作曾被明朝嘉靖、隆慶、萬歷、泰昌、天啟、崇禎以及南明弘光7位帝王珍藏,后又被清宮秘藏,備受推崇,它就是王問的《煮茶歌》。
![]()
王問,字子裕,人稱仲山先生,明弘治九年(1496年)生于無錫。他自幼博覽群書,兼習字畫,成年后更是專精于翰墨,以致于對科考無甚興趣,后來在父母的督促下參加,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又投劾而歸,筑亭于湖濱寶界山,終生以書畫為樂。
![]()
王問的字名蓋當世,時人稱贊:“法出魏晉,筆源盛唐,草法精絕,雖祝京兆、王雅宜不逮其右。”意思是說他的草書法度純正,直入晉唐,即使是祝允明、王寵也不如他。王問傳世作品不多,《煮茶歌》是其扛鼎之作,正因書寫得精妙,被進獻宮廷。
![]()
此作寫于嘉靖戊午年(1558年)夏日,是《煮茶圖》的卷后自題,共計32行、150余字,字徑大小約3厘米。《煮茶歌》被單獨裝裱為紙本經折,共6折、12頁,每頁縱約27厘米、橫約20厘米,總長度超過2.4米。
![]()
釋文為:華山前,玉川子,先春芽,龍竇水。石鼎竹爐松火紅,魚眼湯成味初美。君不見,真陽動時氣滿盈,萬簇旗槍海云里。纖手摘來清露溥,黃金臺畔香塵起。宜州陽阮何足奇,中泠雪鳴無乃是。琉璃下三啜飼,頓覺清寒沁人齒。數片中涵萬斛花,焦吻枯腸一時洗。雅州老僧將未已,指點一翁柱下李。品嘗未竟一夜仙,走入青城暮山紫。祗問留題石公水,霧鎖云封幾千祀。仲山王問書于寶界論抱一廬。
![]()
全卷洋洋灑灑、自然利落,這才是“神級境界”的草書。起筆多藏鋒入紙,收筆則緩出回鋒,避免急掃。行筆中融入篆隸“屋漏痕”質感,橫畫、撇畫中段常帶細微頓挫,并非一筆直下,既顯勁挺又不僵硬,區別于祝允明草書的迅疾流暢。
![]()
結字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單字如“秋”,左半部筆畫密集,右半部留白開闊。字組排布上字與字間穿插避讓,右傾左斜,正立欹側,動勢十足,避免機械排列。墨法自然枯潤,無刻意漲墨、渴筆的炫技感,筆畫邊緣見“飛白”卻無斷筆,整幅作品墨色變化隨書寫節奏自然過渡,符合文人“以書抒情”的書寫邏輯,而非刻意設計的墨戲。
![]()
現代學者馬宗霍評價“問草不逐時流,于緩疾間見性情”,雖其名不及祝、文響亮,但保留了文人書法的雅正底色,且筆法、結字無任何瑕疵,可以作為草書學習的范本了。
![]()
而今,我們見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