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俄軍在紅軍城和哈爾科夫包圍了大量烏軍。普京在10月30日開放戰場,讓世界媒體參觀采訪。
米爾斯海默認為,這并非俄羅斯出于人道主義考量,而是一場“現實主義的劇場”。
普京在用戰場影像向世界傳遞訊息,烏軍陷入包圍、補給枯竭、戰線節節敗退,而西方投入再多政治、軍事資源和媒體敘事,也無法改變戰場事實。
![]()
11月4日,米爾斯海默在個人YouTube頻道上分析指出:紅軍城的陷落不僅是軍事失敗,更象征西方“自由霸權思維”的瓦解。
這場戰爭揭示了單極世界的結束與多極秩序的崛起,俄羅斯挺過制裁、重整軍工、深化與亞洲及全球南方的貿易關系,是俄方以現實主義擊敗西方的幻覺。
西方長期以來將俄烏戰爭描述為所謂的“民主對專制”的道德戰,而非地緣政治的實力競爭。
西方戰略家以為靠宣傳、制裁、輿論能取代軍事實力,但普京開放戰場的舉動,等于讓世界媒體見證烏軍的潰敗,使西方自編的敘事神話瓦解。
自2023年起俄軍放棄全面進攻,改用“消耗戰”與穩定包圍策略,以時間、火力與補給線優勢壓垮烏軍,逼使烏軍在心理與戰略上雙重崩潰,等于宣告戰局已定。
![]()
米爾斯海默還批評,西方在2022年起就誤判了這場戰爭,以為能通過北約擴張與軍事援助逼退俄羅斯,但低估了普京的決心與承受能力。
隨著戰事拖長,烏克蘭的人力、彈藥與防空系統日益枯竭,西方援助也因內部政治壓力與經濟負擔,而削弱了“團結挺烏”的意志,原本堅稱的“道德聯盟”開始出現裂縫。
西方誤把霸權當作永久,把冷戰后的勝利混淆為普世的合法性。三十年來,西方不斷將軍事聯盟擴張至俄羅斯邊界,并以“自由”之名包裝其行動。
如今,暴露于世界面前的已不是俄羅斯,而是西方,一個過度擴張、道德疲乏、戰略迷失的集團。
![]()
米爾斯海默分析美西方在俄烏戰爭中的失敗,有一定道理。
俄烏戰爭起因就在于澤連斯基政府想加入北約,并寫入了烏克蘭的憲法。美國還準備在烏克蘭境內建立軍事基地,這嚴重威脅到了俄羅斯的安全。澤連斯基當時還想用軍事手段解決烏東問題,基于以上種種原因,普京先下手為強了。
但是,米爾斯海默只是分析了西方的失敗,并沒有說美國在俄烏戰爭中獲取的戰略利益。這個主要還是和他一貫的主張有關,他認為:俄羅斯已不是美國的主要對手,而是中國。因此,美國應該“聯俄制華”。
事實上,拜登政府挑起俄烏戰爭,有他們的戰略目的,而且基本達到了預期。
![]()
俄烏戰爭讓美國獲得了三大地緣戰略利益,1、讓俄羅斯和老歐洲國家(德國、法國等)徹底對立,歐洲更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2、讓俄羅斯和歐洲的能源合作中斷,美國可以高價賣給歐洲能源;3、削弱了俄羅斯的經濟和軍事力量,讓歐洲能源上漲,制造業回流到美國。
這正像當年希拉里所說,美國一年花費幾百億美元,就帶來了巨大的地緣利益。對于美國來說,就是花小錢獲得了大利。
因此說,俄烏戰爭對于美國來說,并不像米爾斯海默說的那么不堪。美國沒有多大損失,就是一些經濟和軍事援助而已。損失最大的是烏克蘭,其次是俄羅斯和歐洲,這也是美國“離岸平衡戰略”的經典案例。
現在對于美西方來說,主要還是烏克蘭的人力不及俄羅斯,美西方不敢升級戰爭的下場,因為他們害怕俄羅斯的核武器。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西方和烏克蘭的失敗是一定的。
![]()
筆者對于米爾斯海默的一些理論,一直就不屑一顧。米爾斯海默一直主張美國不要和俄羅斯對抗,而是要對抗和遏制中國。
在俄烏戰爭中,美西方尚且打不敗俄羅斯。美國和中國對抗,只會加速美國衰弱的速度,而不會成功。這就是筆者對米爾斯海默戰略不屑一顧的主要原因,他的整體判斷是錯誤的。
基辛格的中美共同演進,更符合美國的現實和利益。這就是米爾斯海默和基辛格的差距,未來會告訴我們,究竟是誰對誰錯。
大家認為,米爾斯海默和基辛格的理論,哪個更有利于美國?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