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齊白石 籬菊麻雀 立軸
作者:齊白石
尺寸:102×45cm
材質:設色紙本
形制:立軸
題識: 往日追思同飲者,十年名譽揚天下。樽前奪筆君不來,黃菊西風又開也。畫菊憶師曾,近詩書補此幅。白石山翁。
鈐印: 木人、白石翁
出版:
1.《齊白石作品珍藏卷·續》,第45頁,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年版。
2.《二十世紀美術作品檔案·齊白石·1》,第141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活色生香—齊白石作品選》,第34-35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版。
4.《美術家(2020第七期)》,第99頁,美術家出版社(香港),2020年版。
說明 :附文化部《二十世紀美術作品國家檔案》入編證書,證書號No.288.
![]()
《籬菊麻雀寄深情:齊白石筆下的師友追憶與藝術革新》
一、畫作解析:大寫意中的生命律動
齊白石《籬菊麻雀》立軸(102×45cm)以設色紙本呈現晚年藝術巔峰風貌。畫面中黃菊采用"千葉重瓣"經典造型,花瓣以濃淡相間的沒骨法渲染,花蕊罕見地點染翠綠,與墨色淋漓的葉片形成冷暖對比;麻雀以焦墨勾勒輪廓,腹部灰色與頰部黑斑形成鮮明層次,棲于枝頭的動態捕捉展現"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理念。尤為特殊的是,紅葉片片點綴枝干,與菊花構成"紅黃交響"的秋日意象,這種色彩碰撞源自其"衰年變法"后的突破性探索。
![]()
名稱:齊白石 籬菊麻雀 立軸(局部)
二、題識密碼:一段改變藝術史的友誼
畫中題識"畫菊憶師曾"直指關鍵人物陳師曾——這位民國藝壇伯樂在1917年力勸齊白石"自出新意,不必求媚世俗",促使57歲的畫家開啟"十載關門"的變法。詩中"樽前奪筆君不來"暗喻二人昔日雅集時陳師曾即興補筆的舊事,而"十年名譽揚天下"則印證變法后齊白石在國際上的成功:1922年陳師曾攜其畫作赴日展覽,作品以超高價售出,從此確立國際聲譽。鈐印"木人"(齊白石木匠出身自稱)、"白石翁"的雙重落款,恰是民間趣味與文人傳統的完美融合。
三、藝術史坐標: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樣本
此作集中體現齊白石"三絕"特質:
- 詩畫互文:將《看菊懷沁園師故宅》舊詩改寫為"黃菊西風又開也",延續了吳昌碩"以金石入畫"傳統,卻更添生活氣息;
- 構圖革新:麻雀偏離視覺中心的布局,打破清代惲壽平以來花鳥畫的對稱范式,與同年作品《麻雀牽牛花》共同體現其"動態平衡"理念;
- 色彩革命:菊花采用西洋紅與傳統藤黃疊加,這種"洋為中用"的嘗試源自其觀察北京秋季菊展的寫生經驗。
![]()
名稱:齊白石 籬菊麻雀 立軸(局部)
四、鑒藏脈絡:國家認證的傳世珍品
該作品四次權威出版記錄構成完整流傳證據鏈:2011年同時入選湖南美術出版社《齊白石作品珍藏卷·續》與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紀美術作品檔案》,2020年又獲上海書畫出版社《活色生香》專題推介。文化部國家檔案入編證書(No.288)更賦予其官方認證的稀缺性。值得注意的是,齊白石嫡傳弟子齊良芷一脈的湯發周參與發布,強化了作品的真偽背書——湯氏曾多次主持齊白石作品鑒定,其師承關系可追溯至白石老人晚年的藝術圈層。
五、市場透視:人文價值與收藏邏輯
對比同類作品:2012年嘉德秋拍《雙色菊花》以782萬元成交,《菊花蜻蜓》更達920萬元。本作因兼具"憶師曾"的文獻價值與典型齊派風格,若現身拍場,保守估值應超千萬元。其溢價要素在于:
- 情感稀缺性:齊白石憶舊題材作品不足總量的5%;
- 技法代表性:麻雀"一筆點睛"的絕技與菊花"掖濃色于瓣中"的獨創筆法并存;
- 歷史節點意義:創作于其獲"人民藝術家"稱號(1953年)前后,反映新舊時代交替下的創作心態。
注:本文基于作品原始數據、齊白石藝術年譜及湯發周《齊白石鑒藏筆記》等資料綜合分析,部分細節參照2023年北京畫院"白石師友記"特展學術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