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么在二戰歷史問題上,態度總是那么曖昧和擰巴?
按理說,二戰已經結束八十年了。同樣是軸心國,德國總理能為歷史罪行在波蘭華沙猶太區紀念碑前驚天一跪,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可反觀日本,從政客屢次三番參拜靖國神社,到篡改歷史教科書,再到官方發言中那些“深表遺憾”卻從不干脆利落“謝罪”的文字游戲,他們似乎總在想方設法地回避“侵略”這個詞。
多年來,我們聽過各種各樣的解釋,比如武士道精神、民族性格、島國心態等等。但這些分析似乎都隔著一層紗,沒能捅破最核心的那層窗戶紙。
![]()
然而,一位日本學者的觀點,就像一把鋒利的刀,一下子就撕開了這塊遮羞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驚人卻又無比真實的答案:在日本許多人的潛意識里,他們并不認為自己輸給了中國,也不認為輸給了亞洲各國,他們覺得,自己只是輸給了美國。
我們只是輸給了強者
大家想一想,輸給中國、韓國這些曾經被他們侵略和蹂躪的國家,意味著什么?那意味著他們在道義上、在行為上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的罪人。
![]()
但如果把戰敗的對象換成美國,那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在很多日本人看來,二戰時期的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擁有無與倫比的物質力量,最后甚至動用了原子彈這種“神之力”般的武器。
輸給這樣一個幾乎無法戰勝的對手,似乎就不是什么丟人的事了。
將一場關乎人類公理和正義的戰爭,悄悄地矮化成了一場純粹的實力對決。
這就好比一個在街頭橫行霸道的惡棍,被十幾個受害者聯手打得鼻青臉腫,他嘴上不服,心里也不服。
可突然來了一個世界拳王,一拳就把他KO了。這時候他反而認栽了,嘴里念叨著:“行,你厲害,我服你。”但他服的是拳王的拳頭,而不是覺得自己欺負別人有錯。
![]()
這種“崇拜強者”的文化心理,在日本社會中確實普遍存在。戰后,美國對日本的成功占領和改造,以及其展現出的強大國力,讓許多日本人心服口服。
因此,“我們只是輸給了美國”這塊遮羞布,就成了他們回避道德審判、維護所謂“民族自尊”的最好借口。
他們選擇性地記住太平洋戰場上的慘烈,記住廣島、長崎上空的蘑菇云,卻刻意淡化在中國大地上長達十四年的侵略、屠殺和暴行。
“敗于中國,降于美國”
就在日本社會許多人還沉浸在這種自我麻痹的“強者邏輯”中時,日本學術界的一些良心學者,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聲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明治學院大學的教授纐纈厚。
![]()
他在自己的著作《何謂中日戰爭》中,提出了一個顛覆日本傳統認知、直擊問題要害的觀點。
“日本是敗于中國,但降于美國。”
這句話怎么理解?“敗”和“降”兩個字,道盡了天機。
纐纈厚教授通過詳盡的研究指出,日本二戰的戰敗,其根本原因是在中國戰場。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尤其是在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日本就將自己國家的絕大部分陸軍兵力和戰爭資源,都扔進了中國這個巨大的泥潭里。
![]()
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持久抗戰。這場戰爭就像一個巨大的磨盤,一點一點地消耗著日本的國力、物力和人力。
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其實早已在中國戰場上筋疲力盡,所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變成了無法掙脫的噩夢。
所以,纐纈厚認為,日本的戰敗(敗),是在中國戰場上被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最終拖垮的,這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流血致死”的過程。
那么,“降于美國”又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日本最終決定投降(降)這個動作,其直接導火索是美國。
![]()
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強勢反攻,尤其是最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和蘇聯出兵東北,給了已經奄奄一息的日本軍國主義最后一擊,迫使天皇做出“終戰”的決定。
但這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駱駝本身,早就在中國的萬里山河間被拖得油盡燈枯了。
纐纈厚教授的觀點,并非孤例。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也曾有力地駁斥過“日本敗給美國,沒有敗給中國”的謬論,他認為日本在中國敗得更慘。
![]()
這些日本學者的真知灼見,無情地撕下了那塊“只輸給美國”的遮羞布:決定你們戰敗命運的,正是你們最瞧不起、最想征服的中國。
一個不徹底的“主刀醫生”
既然連日本學者自己都看得這么明白,為什么“只輸給美國”這種荒唐的觀點,還會在日本社會如此有市場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二戰后一個關鍵的角色美國。美國作為戰后日本的占領者和改造者,像一個手握手術刀的醫生,但他這場“手術”卻做得并不徹底,甚至可以說,正是他的某些操作,為日本日后的歷史認知扭曲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
起初,美國對日本的改造是嚴厲的,比如解散軍隊、審判戰犯,推行民主化改革。但很快,隨著冷戰鐵幕的拉開,美國的對日政策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
為了將日本打造成對抗蘇聯和中國的亞洲橋頭堡,美國的目標從“懲罰和改造日本”變成了“扶植和利用日本”。
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做了兩件影響極其深遠的事。
第一,對戰爭罪行的清算半途而廢。為了快速穩定日本并利用其工業基礎,美國對戰犯的追責很不徹底。
![]()
第二,很多罪行累累的戰犯沒有得到應有的審判,甚至一些被判刑的甲級戰犯,后來也被提前釋放,重返日本政壇和商界,繼續掌握著巨大的影響力。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保留了天皇制。美國為了便于統治,選擇與日本的舊權力結構妥協,保留了天皇這個神道教的最高象征,并且刻意免除了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
要知道,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全都是以天皇的名義進行的。天皇是整個軍國主義體系的精神核心。
不追究天皇的責任,就相當于沒有從根本上否定那套“為天皇而戰”的侵略邏輯。
![]()
可以說,美國這個“主刀醫生”出于自己的私利,在最關鍵的病灶上選擇了“保守治療”。他只切除了日本發動戰爭的“肌肉”(軍隊),卻沒有根除其思想上的“腫瘤”(軍國主義和皇國史觀)。
結語
今天,我們繞了這么一大圈,從日本社會的奇怪心態,到學者的犀利剖析,再到美國的戰后政策,終于把“日本為何死不認錯”這個問題,挖得更深了一些。
![]()
所謂“他們認為只是輸給美國”,不過是日本戰后一部分人構建起來的、用以逃避歷史罪責的心理堡壘。
對于今天的日本而言,要想真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融入亞洲大家庭,唯一的出路,就是勇敢地撕下這塊自我欺騙的遮羞布,真誠地面對那段不光彩的過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