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昌圖,兩座侵華日軍戰犯的跪像突然不見了。
這兩座雕像的原型是板垣征四郎和松井石根,前者是九一八事變的主要策劃者,后者是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它們以謝罪的跪姿長久矗立,是日軍侵華罪行的鐵證,也承載著當地民眾的歷史記憶,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紀念日的前兩天,它們被連夜移走了。
![]()
居民們察覺動靜后,調取了現場監控,畫面顯示,一名身著黑衣的男子在指揮搬運作業,引人注意的是,他衣服上印有醒目的白色菊花圖案。
這一圖案后被網友指出,與日本右翼宗教組織“九菊一派”的標志高度相似,該組織以否認侵華歷史、與靖國神社關系密切而臭名昭著。
![]()
盡管事后該男子聲稱自己只是“偶然路過”,并辯稱“不懂圖案含義”,但搬遷時間點的巧合與服飾的特殊性,讓這番解釋顯得蒼白無力,難以平息公眾的疑慮。
面對輿論質疑,當地官方給出的解釋是“因道路拓寬需要搬遷”,這個說法未能有效安撫公眾情緒,關鍵問題在于,官方并未同步公布雕像的具體去向、未來的重置計劃以及詳細的搬遷時間表。
![]()
板垣征四郎作為關東軍高級參謀,直接參與并策劃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全面武裝侵華的序幕。
而松井石根作為華中方面軍司令,一手主導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致使三十萬以上中國同胞罹難,他們的跪像,不僅僅是兩尊雕塑,更是歷史的審判臺,是無聲卻有力的歷史教科書。
此次事件之所以掀起波瀾,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公眾對歷史記憶被悄然抹去的擔憂。
![]()
近年來,一些“精日”行為改頭換面,以更為隱蔽的方式出現,常常包裹在“個人興趣”或“文化交流”的外衣之下,此次監控中捕捉到的特殊圖騰服飾,恰恰觸碰了公眾在這方面的敏感神經。
歷史符號的存續,直接關系到民族記憶的代代相傳,在國際上,日本右翼勢力至今仍在試圖歪曲和淡化其侵略史實;而在國內,部分具有教育和警示意義的歷史紀念設施,在管理和維護上確實存在規范不明確、程序不透明的問題。
如果一個涉及重大歷史意義的雕像搬遷確屬市政建設的必要之舉,那么一個公開、透明、包含充分解釋和明確重置計劃的程序至關重要,這不僅能消除公眾疑慮,本身也是一次生動的公共歷史教育課。
![]()
隨著民眾歷史意識的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主動識別出右翼符號,對試圖美化侵略歷史的行為保持高度警惕。這種自下而上、源于民間的監督力量,正成為守護歷史真相、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堅固屏障。
雕像可以暫時移走,但刻在民族心靈上的歷史記憶絕不能模糊,每一次對歷史紀念物的對待,都是我們對未來的一份承諾。
![]()
看了這件事,網友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看了新聞真是氣不打一處來!這時間點也太巧了,偏偏趕在8月15號前幾天連夜搬,說不是故意的都沒人信,那個穿菊花衣服的人,說是路過幫忙,騙鬼呢?這身行頭加上這個日子,簡直是精準踩點,感覺就是來挑釁的。”
“如果真是因為正規修路需要移動,完全可以大大方方提前發個通知,說明雕像將暫時移到哪里、以后放回什么地方,現在這樣偷偷摸摸操作,反而讓一件本來可能正常的事變得渾身是疑點,老百姓不是不支持基建,是反感這種‘暗箱操作’。”
“這都過去一段時間了,到底搬哪兒去了?是妥善保管起來了,還是干脆就處理掉了?”
“以前路過那兒,確實能看到有人對著雕像吐口水,大人也會給孩子講這是誰、他們干了什么,現在路口空了,這段生動的歷史教育課也就斷了。”
對于這類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紀念物,應該如何建立一套規范的管理和保護機制,才能避免類似“說不清”的情況再次發生?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高見。
信源: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