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資料,一個日本專家寫到,當年日本投降,很多人以為是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彈,其實根本不是一顆炸彈的事,真正的原因是蘇聯出兵。
難道日本害怕蘇聯不怕美國?讀完整篇資料我才明白,蘇聯的一個動作確實把日本嚇壞了。
![]()
兩顆原子彈,為何沒能敲開日本投降的大門?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向日本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即無條件投降,否則將面臨“迅速且徹底的毀滅”。
當時日本雖已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在中國戰場深陷泥潭,但軍部高層仍抱有幻想,試圖憑借所謂的“一億玉碎”策略,逼迫盟軍在談判中讓步,甚至提出“有條件投降”的荒謬訴求。
面對日本的頑固抵抗,美國決定動用當時人類最具破壞力的武器,原子彈。
![]()
8月6日凌晨,美軍B-29轟炸機“埃諾拉?蓋伊”號飛抵廣島上空,一顆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轟然爆炸。瞬間,廣島市中心化為一片火海,近10萬平民當場喪生,城市建筑幾乎被夷為平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核武器用于實戰,其慘烈程度震驚世界。
然而,廣島的慘劇并未讓日本政府立即低頭。日本軍部甚至對外隱瞞了原子彈爆炸的真實規模,宣稱“只是一次普通的大規模轟炸”,并繼續煽動民眾“堅守本土”。時任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在記者會上表示,日本將“無視”《波茨坦公告》,繼續進行“圣戰”。
![]()
為了徹底摧毀日本的抵抗意志,美國決定發動第二次核打擊。8月9日上午,另一顆名為“胖子”的原子彈在長崎引爆,近7萬平民遇難。短短三天內,兩顆原子彈造成超過17萬人傷亡,這樣的傷亡規模在現代戰爭史上極為罕見。
此時的白宮已然震動,美國原本以為,原子彈的“絕對威懾”能讓日本迅速投降,可現實卻是,日本最高層仍在猶豫徘徊。
更關鍵的是,美國當時的核儲備極為有限,第三顆原子彈的生產還需時間,若日本繼續拖延,后果還是不可預料。
![]()
兩顆原子彈沒能換來日本的簽字投降,這不僅讓“核威懾”的戰略意義變得模糊,更讓二戰的結束時間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在戰局陷入僵局時,一個東方大國的突然行動,徹底打破了日本的幻想。
蘇聯宣戰,徹底崩塌
事實上,日本在二戰后期始終在打一場“算盤”:
一方面,它寄希望于蘇聯能從中斡旋,與盟國達成“有條件投降”(比如保留天皇制度、避免本土被占領),另一方面,日本與蘇聯在1941年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條約有效期至1946年3月,這讓日本誤以為蘇聯短期內不會對自己宣戰,從而可以集中力量應對美國和中國的進攻。
但日本顯然低估了國際局勢的變化,也高估了蘇聯對“中立條約”的“忠誠度”。隨著德國在1945年5月投降,歐洲戰場結束,蘇聯得以將兵力調往遠東,而根據美英蘇三國此前達成的《雅爾塔協定》,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后三個月內對日本宣戰。
![]()
1945年8月8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緊急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當面宣讀了蘇聯對日本的宣戰書,此時,距離《蘇日中立條約》到期還有7個月,蘇聯的“撕約宣戰”,對日本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
當天下午,蘇聯紅軍百萬大軍兵分三路,從蒙古、西伯利亞、遠東三個方向同時攻入中國東北,向日本關東軍發起猛攻。
關東軍,雖號稱“日本陸軍精銳”,但經過多年戰爭消耗,兵力早已被抽調至太平洋戰場和中國其他戰場,剩下的大多是老弱殘兵和缺乏訓練的補充兵,裝備也遠不如巔峰時期。而蘇聯紅軍則配備了大量坦克、裝甲車和飛機,采用“閃電戰”戰術,推進速度極快。
![]()
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在逃亡途中被蘇軍抓獲
僅僅一天時間,蘇聯紅軍就突破了日本關東軍的第一道防線,深入中國東北腹地。
8月12日,蘇軍攻占偽滿洲國“首都”長春,8月15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在逃亡途中被蘇軍抓獲,存在了14年的偽滿洲國徹底覆滅。至8月下旬,日本關東軍主力被全殲,近67萬日軍被俘,中國東北全境解放。
這場戰役的速度和烈度,徹底打垮了日本軍部的心理防線。在日本高層看來,原子彈雖然可怕,但它畢竟是“點狀打擊”,且美國當時僅有兩顆,日本尚可抱有“美國后續無力繼續核打擊”的僥幸,可蘇聯的進攻是“面狀推進”,百萬大軍從陸地壓境,直接摧毀了日本在中國大陸最后的戰略基地,偽滿洲國,而偽滿洲國對日本而言,不僅是“戰略后方”,更是其“以戰養戰”的重要物資來源。
![]()
更讓日本恐懼的,是蘇聯可能對日本本土發起的進攻。
日本是一個島國,其本土防御主要依賴海軍和空軍,而蘇聯紅軍擁有強大的陸軍和登陸作戰能力。一旦蘇聯軍隊登陸日本本土,按照當時盟國的分工,蘇聯很可能會占領日本北部,美國占領南部,日本將面臨“南北分治”的局面,這是日本政府最害怕的結果,因為“國家分裂”比“無條件投降”更讓他們無法接受。
從《波茨坦公告》發布到原子彈爆炸,日本政府始終在拖延、觀望,試圖尋找“體面投降”的機會,但蘇聯宣戰、關東軍潰敗的消息傳來后,日本高層徹底放棄了幻想。
8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向盟國發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會,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
正如那位日本專家所言,原子彈是“威懾”,而蘇聯出兵是“絕境”。蘇聯的“背后一擊”,擊碎了日本“本土不被瓜分”的最后希望。
被忽視的關鍵,中國持久戰,早已耗盡日本的戰爭潛力
無論是美國的原子彈,還是蘇聯的出兵,都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后兩根稻草”。事實上,在這兩根稻草落下之前,中國戰場的持久戰早已耗盡了日本的戰爭潛力,為日本投降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礎。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人民就開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爭,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在長達14年的抗戰中,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拖住了日本陸軍的主力,讓日本陷入了“久戰不決”的泥潭。
![]()
從兵力部署來看,日本陸軍的主力長期被牽制在中國戰場。1938年,日本陸軍總兵力約34個師團,其中在中國戰場部署了24個師團,占比超過70%,即使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陸軍仍有超過50%的兵力在中國戰場作戰。
這意味著,日本無法將更多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戰場對抗美國,也無法集中力量鞏固其在東南亞的占領區,更無法為本土防御儲備足夠的精銳兵力,這也是后來關東軍迅速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經濟層面來看,中國持久戰徹底拖垮了日本的戰時經濟。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其戰爭物資主要依賴進口和掠奪。在中國戰場,日本雖然占領了中國東部的一些大城市和交通線,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和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戰場相互配合,不斷破壞日本的交通線、礦山、工廠,讓日本“以戰養戰”的計劃徹底破產。
![]()
據統計,1937年至1941年,日本在中國戰場的軍費支出占其總軍費的60%以上,為了維持戰爭,日本不得不大量發行國債,濫發紙幣,導致國內通貨膨脹嚴重,民生凋敝。
到1945年,日本國內的糧食、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儲備已近枯竭,平民甚至面臨“饑寒交迫”的困境,國內反戰情緒日益高漲,這樣的經濟狀況,早已支撐不起日本繼續進行戰爭。
從戰略層面來看,中國持久戰打亂了日本的“大陸政策”和“南進政策”。日本的最初計劃是先占領中國,再以中國為基地,進攻東南亞和印度,最終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
但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讓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幻想破滅,也讓其“大陸政策”遲遲無法實現。為了獲取東南亞的石油資源,日本不得不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從而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一邊要應對中國戰場的持久戰,一邊要對抗美國的強大軍事力量,最終走向失敗。
![]()
筆者認為,那位日本專家只強調“蘇聯出兵”的作用,卻忽視了中國持久戰的根本意義,如果沒有中國軍民14年的浴血奮戰,日本就不會被拖垮,美國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在太平洋戰場擊敗日本,蘇聯也未必能如此輕易地擊潰關東軍。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歷史事實,不容任何忽視或篡改!
最后不得不說,如今,80年過去了,日本國內仍有一些勢力試圖歪曲歷史、美化侵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更需要堅定地捍衛歷史真相,銘記這段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