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珍珠港事件,一直有很多人認為這是羅斯福總統的苦肉計,日本人偷襲成功,美國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參加二戰。但其實這樣的陰謀并不存在,至于是什么原因,下面我給大家來分析一下。
![]()
日本艦隊遠程突襲3500海里之外的珍珠港
在珍珠港事件中,太平洋艦隊的8艘戰列艦被擊沉5艘,另外3艘受到重創。但艦隊的3艘航母外出執行任務,僥幸躲過一劫。關于三艘航母都躲過偷襲,一直是陰謀論中提到的最大疑點。
其實當時在各國海軍中,戰列艦仍是主力戰艦,地位遠高于航母。太平洋艦隊8艘戰列艦在偷襲中受到的損失要遠遠高于三艘航母的造價。而企業號原定于12月6日返港。但途中遭遇惡劣天氣,結果耽誤了返航時間,這才躲過一劫。
![]()
美國戰列艦亞利桑那號沉沒
在日軍的偷襲行動中,美軍除了大量戰艦被毀,還有2400多名士兵遇難,其中包括第1艦隊司令基德少將。珍珠港事件后,美軍太平洋艦隊戰斗力嚴重下降,只能進行一些尋求戰略平衡的襲擊任務。這也間接導致了美軍在菲律賓的作戰失利,四萬美軍士兵被俘。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倘若珍珠港事件真是羅斯福的苦肉計,那付出的代價也未免過于龐大。
![]()
二戰時期的珍珠港航拍照片
而按美國人的性格,假使在珍珠港的損失僅為十分之一,美國國會也將高票通過對日宣戰的法案,因為美國人絕對不會原諒日本的侵略行為。
由于美國的全球性戰略都是先歐后亞,因此早在1940年底,羅斯福總統已經授權美國海軍為英國船隊護航,并允許主動攻擊任何一艘被發現的德國潛艇。1941年3月隨著租借法案的簽署中立法案就已形同虛設。同年7月美軍接管冰島防務,擔負起在冰島以西護送運輸船隊的任務。此舉標志著美國實際已經卷入了戰爭。
![]()
1941年7月美國駐軍冰島
1941年8月9日英美兩國簽署大西洋憲章,進一步明確了美國的反法西斯立場。10月31日,在哈利法克斯航線上巡邏的美國詹姆斯號驅逐艦被德國U-552號潛艇擊沉,有93名士兵和7名船員遇難。美德兩國的仇恨已經達到不可調解的地步。
倘若美國真是急于尋找一個參戰的理由,那么在大西洋上再制造一個小摩擦,就可以拿來作為對軸心國宣戰的借口,而所需成本將遠遠小于珍珠港事件。但在詹姆斯號驅逐艦事件中,羅斯福和美國國會并沒有借題發揮,這至少說明在1941年底之前,美國并沒有做好參戰的準備。
![]()
珍珠港衛星照片
當時美國海軍的總噸位為143萬噸,而陸軍兵力僅為150多萬,此時參戰對于美國來說并沒有多大的勝算。而1941年,正是德軍的巔峰時期。相反珍珠港事件的爆發,迫使美國倉促應戰,短短數月,苦心經營40多年的菲律賓就迅速淪陷,使得日本順利打通了前往東南亞的海上交通線,奪取了東南亞地區的橡膠石油礦產等重要的戰爭資源。因此在1941年底,羅斯福并不需要一個急于參戰的理由。
![]()
中統局的密碼破譯專家池步洲(右)
根據很多戰后解密的文件顯示,早在1941年的11月6日,丘吉爾就向羅斯福發出過日軍即將偷襲珍珠港的警告,12月3日,中統局的密碼破譯專家池步洲根據截獲的日本電文,推算出日軍將于12月7日向珍珠港發動攻擊,蔣介石在得知消息后,立即轉告美國。但顯然中英兩國提供的情報并沒有引起美國的足夠重視。
很多持陰謀論觀點的人認為,美國這種按兵不動的做法,是希望日軍取得偷襲的成功。但這樣的推理過于片面,要知道當時各國的情報部門,都會發送大量假電報,故意被敵方截獲,以此誘導敵方做出錯誤的判斷。所以美國不會僅憑幾份截獲的電文就重新進行兵力部署。況且這兩個消息的提供者又恰好是美國參戰的最大受益國。
當然,美國之所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態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美國的過度自信。在當時,美國的綜合國力遠遠高于日本,鋼鐵產量是日本的五倍,石油產量更是占據世界總產量的一半。美國一直認為德國才是頭號敵人,日本根本不具備向美宣戰的實力。
而日本的戰略重心又遠在東南亞,哪怕美日正式開戰,日本也會首先向菲律賓的美軍發動進攻。可讓美國人想不到的是,日本會在正式宣戰前就發起攻擊,目標竟然還是遠離日本本土3500海里之外的珍珠港。最終美國為自己情敵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