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宋緒政
“這香油香,是因為每一步都按老規矩來。”在山東省寧陽縣鄉飲鄉寧家莊村的石磨香油作坊里,寧桂森一邊轉動石磨,一邊對記者說。作為寧家石磨香油第四代傳承人,二十余年來,他守著祖輩傳下的老手藝,讓一門延續二百余年的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也讓四代人守護的“香油香”,飄得更遠。
![]()
寧家與香油的緣分,始于清朝。老爺爺輩起,寧家人就靠石磨磨香油養家,父親接過石磨后,把“香油自有香油經,要細細琢磨”的教誨,深深印在了寧桂森心里。二十多年前,寧桂森接手作坊,第一件事就是“復原”老工藝:選芝麻只選國產白芝麻,因為“國產芝麻的油脂含量高,香味濃”;淘洗時,要把芝麻放進清水里,反復攪拌、篩選,去除雜質和壞粒;翻炒時,他得蹲在爐邊,用鏟子不停翻動芝麻,一小時內,要看著芝麻從淺黃變成深褐,“火大了芝麻焦,火小了不出香,這火候得靠經驗”;石磨研磨時,要控制好轉速,兩小時才能磨出細膩的醬坯;墩油時,要往醬坯里加適量的開水,利用油水比重不同,把香油“代換”出來,這一過程需要四小時——一天忙下來,產量只有三十余斤。
“老手藝不能丟。”面對現代機器工藝的沖擊,寧桂森始終沒動搖。有一次,外地的廠家找他合作,想讓他改用機器生產,承諾“產量翻十倍,利潤翻五倍”,卻被他婉拒:“這手藝是老祖宗留給村里的,不是我一個人的,我不能為了錢斷了傳承。”正是這份堅守,讓他的香油成了“香餑餑”:在“這鄉有禮”直播間,他的香油每次上架都被秒光;線下門店里,村民們寧愿排隊,也要等著買他當天磨的香油;35元一斤的定價,多年來始終不變,成了村民口中的“放心價”。
如今,寧桂森的石磨香油制作工藝已獲評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女兒寧秋實也主動回到作坊,跟著他學篩芝麻、守爐火。“我要把這手藝傳下去,讓四代人的香味一直飄著。”寧秋實說。在鄉飲鄉,寧桂森的故事激勵著更多手藝人:老手藝不是“老古董”,只要守住匠心、跟上時代,就能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泰安新聞素材請聯系齊魯晚報泰安融媒中心,熱線電話:0538-69821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