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讀性
![]()
伏山 攝影/呂東明
寧陽縣城北有座山,名叫伏山。清康熙壬子(十一年,1672年)《寧陽縣志》記載:“伏山,在縣北二十里,坐落伏山社,胡家莊北。有靈峰寺。洞鐫石佛,又名佛山。”據此可知,伏山上曾有一座靈峰寺。山上有洞,洞內刻有石佛,故此山又名佛山。
千年古剎靈峰寺
明代寧陽教諭吳云臺登臨伏山,撰有《靈峰禪寺記》:“登伏山靈峰禪寺,見石壁峭絕,老樹如龍,禪宮上下倚而列焉。其基創自政和,修于國朝景泰、天順間。嗣后增抅,雄觀具存。”據此可知,靈峰寺創修于北宋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明朝景泰、天順年間重修,后來又重修。“石壁峭絕,老樹如龍。禪宮上下倚而列焉”,由此不難想象伏山當年靈峰寺的景觀形貌,儼然是一座深山古剎,倘若目前還存在的話,迄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了。(關于靈峰寺,點讀→:山東寧陽伏山靈峰寺:一座建于宋代修于明代失于現代的千年古寺)
![]()
本圖源:《魅力寧陽》
“陰陽臉羅漢”的故事
伏山當地民間流傳著一個“陰陽臉羅漢”的故事。故事收錄在《魅力寧陽》叢書(民間文化卷):
伏山西坡上有個山洞,里面有十八個羅漢,故名十八羅漢洞。據說十八羅漢面相不同,形態各異。最讓人驚奇的是,其中十七個羅漢都面帶笑容,只有最東邊的那個羅漢左臉笑,右臉嚴肅陰沉。一張臉上出現了兩個模樣,人稱陰陽臉,這是怎么回事呢?
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個深夜,萬籟俱寂。忽然,從伏山上傳來一陣長笑。這笑聲震得山石抖動,樹木落葉,猶如地震一般。恰在此時,伏山村一戶人家的媳婦聽見這聲音,覺得奇怪,便走出家門,尋聲而去。
這媳婦生來膽大,只身走在黑乎乎的道上,一點兒也不覺得害怕。她找呀找,不大會兒工夫就來到山洞前。只見洞內佛光萬道,煙霧繚繞,那笑聲正是從里面發出來的。她想看個究竟,便壯壯膽子進了山洞。這時有十七個羅漢正狂笑不止,最東邊的那個羅漢剛要咧嘴大笑,看到這媳婦正好進入洞來,那狂風般的笑聲猛地剎住了。
這時候一切都靜了下來,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眾羅漢都保持了剛才的神態,連最東邊的那個羅漢也保留了一邊臉笑一邊臉不笑的別扭樣子。
原來,這十八羅漢一千年才能有一次開懷大笑的機會最怕孕婦沖撞,恰巧這個媳婦正身懷五個月的胎兒。這十八羅漢終究沒有躲過它們的忌諱。
從此,十八羅漢再也笑不起來了。
文獻:清康熙壬子(十一年,1672年)《寧陽縣志》;咸豐元年(1851年)重修《寧陽縣志》;光緒十三年(1887年)《寧陽續志》。《魅力寧陽》叢書(民間文化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