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是“世界流感日” 。隨著秋冬季節來臨,氣溫驟降,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的侵襲也隨之而來 。據中國疾控中心監測顯示,我國南方省份的流感活動已呈現上升趨勢 。專家預測,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今年的流感季可能提前到來,且流行毒株也與去年有所不同,主要以甲型H3N2為主。這意味著大眾對今年流行毒株的免疫力有可能相對降低 。流感,這個我們秋冬季節時常會面對的“老對手”,常被一些人誤認為是“重感冒”。但事實上它對健康的威脅遠超普通感冒。在世界流感日之際,新華日報健康邀請到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副院長、主任中醫師朱益敏教授 ,從中醫視角為我們深入解讀為何不能輕視流感,以及如何科學應對。
![]()
癥狀重、可致并發癥,流感絕非“大號感冒”
“很多人覺得,流感不就是感冒嗎?扛一扛就過去了。這種看法是非常危險的。”訪談中朱益敏教授強調了流感與普通感冒的本質區別,他生動地描述了門診中流感患者的典型主訴:“比如有的患者會說‘頭疼得要炸了’,‘喉嚨疼得像刀片割一樣’,‘感覺骨頭縫里面都在疼’,并且常常伴有高燒。這些是流感比較典型的癥狀。”
朱益敏解讀說,相比之下,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 ,癥狀相對輕微,可能只是鼻塞、流鼻涕、打噴嚏,或有輕微的肌肉酸痛,全身癥狀遠不像流感那么劇烈和嚴重。
流感真正的危險性,并不僅僅在于高熱和疼痛,而在于它可能引發的嚴重并發癥。朱益敏指出,流感病毒對人體的傷害可能是全身性的,比如引起病毒性肺炎,甚至誘發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如果出現這些嚴重的并發癥,對于一些特殊人群來說,危害就非常大,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
那么,哪些是需要重點防護的高危人群呢?朱益敏提醒主要有幾類:首先是已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比如患有慢阻肺、肺癌、支氣管擴張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炎的患者 。對他們而言,流感病毒入侵,可能導致基礎疾病急性加重,會使原有的病情雪上加霜。
其次是老年人 。老年群體本身“正氣”相對比較弱,各項機能處于衰退階段,一旦感染,身體的“防御部隊”可能無力抵抗病毒的全面進攻。
最后是兒童,朱教授解釋,兒童的免疫系統尚不健全 ,他們不僅容易感染病毒,且感染后癥狀可能并不典型,同樣需要警惕。
扶正祛邪截斷“傳變”鏈條,阻擊流感需及時用藥干預
面對來勢洶洶的流感,中醫藥有何應對之道?朱益敏教授介紹,中醫對流感的認識概括起來就是“正邪相爭” 。她解釋道,流感的發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邪氣”入侵,也就是流感病毒這類“外邪” ;二是“正氣”虛弱 。“正氣”就是人體的免疫力或抵抗力。“就像家中門窗有了縫隙,蚊蟲才有入侵的機會。”同樣地,病毒入侵到人體以后,人體的正氣就要和它進行斗爭,由于體內正邪相爭,就出現高熱頭痛、骨脊疼痛、肌肉酸痛這些癥狀。
朱益敏介紹說,中醫治療流感同樣強調“辨證論治”和“整體觀” 。不是簡單地對抗病毒,而是把人看作一個整體,分析是哪種外邪入侵,哪個臟腑功能失調,然后進行治療。在祛邪的同時兼顧扶正,幫助人體盡快恢復平衡。
中醫尤為強調“早期干預”和“既病防變” 。朱教授解釋,流感在中醫理論中還屬于“溫病”范疇 。溫病有一個特點,就是會“傳變” 。會由“表”向“里”發展,從中醫所說的“衛分”即體表,傳到“氣分”即臟腑等,再深入到“營分”、“血分” 。那么在病毒剛侵犯到咽喉、氣管時,中醫稱之為“在表”。如果這個階段能及早使用中醫藥干預“托邪外出”,把病毒散出去,它就不會再“入里”,形成高熱不退等全身癥狀,也不會發展成重癥肺炎或心肌炎。
朱益敏提到,在感染流感的早期,尤其是48小時內及時用藥,對于阻斷病毒向下傳導非常有效。例如出現高燒、咽喉腫痛、黃痰、便干等流感癥狀,使用經過長期臨床驗證的代表性中成藥如連花清瘟,可以有效起到緩解作用。這類方劑中含有金銀花、連翹等成分,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幫助疏解淤在體內的毒邪,緩解全身癥狀。
值得一提的是,連花清瘟在麻杏石甘湯、銀翹散等經典名方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的化裁與配伍,通過加入藿香以芳香化濕護脾胃,紅景天則能夠固護人體正氣、增強人體免疫力。整個組方結合了清熱、解毒、辛溫、通腑、芳化、扶正的藥物,體現了中醫藥特有的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的整體觀,能夠有效縮短病程、促進人體康復。針對感冒、流感等多種呼吸道疾病引發的發熱、肌肉酸痛、咽干咽痛等“外感病”癥候群均可對癥治療,因療效確切,已先后數十次被納入國家及省市發布的甲流、乙流等呼吸道傳染病診療方案或指南共識中,“中藥連花清瘟治療流行性感冒研究”還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多項研究也證實,連花清瘟對甲型H3N2、H1N1等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對于縮短病程有積極作用。因此,在流感季提前備上對癥的中成藥,一旦出現癥狀盡早干預,是應對流感的有效策略。
同時朱教授還提醒,對于兒童或者是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用藥前建議咨詢專業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對癥用藥。尤其是流感重癥的高危人群,出現癥狀后還應注意及時就醫,以免因自行盲目用藥耽誤治療。
安度秋冬預防有策,“治未病”方法蘊含中醫智慧
訪談中朱益敏還提到,中醫講究“治未病”。不僅要在疾病發生后“截斷扭轉”,更要在疾病發生前就筑牢防線。對于呼吸系統疾病來說,中醫的“治未病”理念就是預防。她建議在流感季到來前一兩個月階段,可以開始進行一些預防性的調理,比如用一些適宜的中藥茶飲,或是根據體質辨證后服用中藥膏滋,這些都是中醫治未病理念和方法的體現,她還為大家提供了幾套實用的秋冬養生保健方法:
順時飲食,以“白”養肺:中醫認為,秋季對應五行中的“金”,在色為“白”,而秋燥最易傷肺 。肺部(即呼吸道黏膜)如果干燥、水分減少,抵抗外邪的能力就會下降 。因此,秋季養生重在“潤肺養肺”。 推薦一款“七白飲” ,可以用葛根、杏仁、茯苓、梨子、銀耳、百合等這些白色的食材煮湯喝,能起到很好的潤肺養肺作用。 此外,也可以用南沙參、麥冬、浙貝母等泡茶飲,同樣有養陰潤肺化痰的作用。
穴位保健,提升正氣:中醫外治法中,有一些穴位療法可以有效提升人體的免疫功能 。例如足三里的麥粒灸,這種方法能夠激發人體的免疫水平。此外還有八髎穴的針刺等。通過這些外治方法,都能夠幫助人體扶助正氣,提升抵抗力。
3. 適度運動,吐故納新 鍛煉是提升免疫力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針對肺功能的鍛煉,建議可以練習呼吸操或冥想,方法也很簡單:“閉上眼睛,想象吸進去的是清新的氧氣,呼出來的是濁氣,每天這樣鍛煉呼吸功能 。” 此外,練習簡易版的八段錦(站姿或坐姿均可)、慢跑或快走等有氧運動,也是很好的選擇。需要提醒的是,運動的目的是為了讓氣血流通,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反而會耗傷陽氣。
流感不能輕視,通過正確認識流感,采取多種方法綜合預防,尤其是借助中醫的健康智慧,就能讓我們遇到流感季應對有方、心中不慌,保障秋冬季節呼吸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