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寧縣歷史上竟然有個“宜陽鄉”
——關于唐代河南府
永寧縣宜陽鄉地名之簡考
近日,我在瀏覽一收藏網站時,發現一張唐代墓志拓片《唐故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裴府君合袝墓志銘并序》引起了我的注意,該墓志內容主要講述了唐代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裴位的生平諸事。墓志銘記錄了墓主人裴位病逝后,于唐元和三年(808年)農歷十月十三日歸葬于“河南府永寧縣宜陽鄉北原”。看到宜陽鄉頓時心生好奇,唐代河南府永寧縣的宜陽鄉在今天的哪里?是否與現在洛寧縣東部相鄰的宜陽縣有關?
![]()
唐故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裴府君墓志銘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竟又發現兩方唐代墓志,同樣出現有“永寧縣宜陽鄉”字樣,一方墓志為《大唐故慶王府記室張府君墓志銘并序》,內容出現了“以大歷十年(775年)歲次乙卯秋八月建酉廿三日甲申合袝于河南府永寧縣宜陽鄉姜岳原之南,禮也”。
另外一方唐代墓志(具體內容已遺失),但留有“大和二年(828年)葬于河南府永寧縣宜陽鄉西辛店之東北”字樣。這三方唐代墓志的出現,說明在唐代永寧縣下轄有“宜陽鄉”已無疑。
那么這個宜陽鄉究竟在哪里?由于各種原因,目前已無法考證這三方唐代墓志的具體出土地點,這更是給這個“宜陽鄉”的真相蒙上了一層云霧,姑且我們先從墓志內容上尋找線索。
第一方墓志主要講述了福昌縣主簿裴位的生平,他的祖籍為河東聞喜人(今山西省聞喜縣),其曾祖父曾出任過郢州富水縣(今屬湖北省京山縣)縣令,祖父曾出任過汾州孝義縣(今山西孝義)主簿,其父親裴稜任過絳州絳縣(今山西絳縣)縣尉,裴位是裴稜的第五子,曾任陜州硤石縣(今河南陜縣東)縣尉,后又任同州朝邑縣(今陜西大荔縣)縣丞,最后轉任河南府福昌縣主簿,于唐貞元十四年(798年)農歷七月病逝,享年72歲。于唐元和三年(808年)農歷十月十三日與其夫人苗氏合葬于“河南府永寧縣宜陽鄉北原”。既然墓主裴位生前為福昌縣主簿,唐代福昌縣縣治就在今宜陽縣韓城鎮福昌村以北,裴位在此任職,且墓志表述又逝于“弄印邑之私第”官舍家中,按照常理應安葬在縣治周邊不遠的地方。
就此推測,宜陽鄉北原可能就在今宜陽福昌村以北地區,且稱為“北原”應高于洛河河谷。
第二方墓志《大唐故慶王府記室張府君墓志銘并序》中記載有“以大歷十年(775年)歲次乙卯秋八月建酉廿三日甲申合袝于河南府永寧縣宜陽鄉姜岳原之南,禮也”,顯然姜岳原在宜陽鄉范圍內,查閱洛寧縣歷代縣志,僅在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卷一的里區中發現有“姜岳村,在徐村東南三里”的內容。
![]()
民國六年(1917年)《洛寧縣志》記載姜岳原位置
徐村在今洛寧縣北小界鎮(原小界鄉),按東南三里應在今天小界鎮卡村西的南王或趙村一帶。
第三方墓志載有“大和二年(828年)葬于河南府永寧縣宜陽鄉西辛店之東北”字樣,依據前兩方墓志推測這個“西辛店”也應在今洛寧東、宜陽福昌村以西,在今洛寧縣東余莊村與崛山村之間有個叫“辛店灣”的村子,假設西辛店就是今天的辛店灣,那么通過以上三方墓志銘可推測,唐代永寧縣宜陽鄉,大致范圍包括西至現今洛寧縣城東的風翼鎮(原城郊鄉 洛河以北)及以北塬區,東至今宜陽縣三鄉及福昌村以北一帶。
以上三方唐代墓志時間相差最大在50年左右,因而“宜陽鄉”稱呼及區域位置應變化不大。
![]()
“姜岳原”(趙村)與“西辛店”(辛店灣)的位置
但如何界定唐代“宜陽鄉”的四至范圍,通過另外三方唐代墓志,可以界定宜陽鄉大致范圍。
一是唐代王質神道碑,即《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使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贈左散騎常侍王公神道碑》,此碑具體內容已遺失,但清代《永寧縣志》中均有記載,碑文由劉禹錫撰文,“唐開成二年(837年)葬于河南府永寧縣洛川鄉史原,從舊阡也”,此墓志有具體出土地點,即今洛寧縣小界鎮史村。
既然稱為“洛川鄉”一定和洛河川區有關,即洛川鄉應該包含今小界鎮史村及向南至洛河以北地區,據此推測,唐代永寧縣洛川鄉應在宜陽鄉以西。參照之前的“宜陽鄉姜岳原”和“宜陽鄉西辛店”的位置,可大致推測出,洛川鄉與宜陽鄉東西分界線應為南北向的東關窯水。
![]()
“史原”與“姜岳原”的位置
另一方墓志為《唐故工部堂固郭府君墓志銘并敘》,墓主郭文獻于唐元和九年(814年)病逝,后與夫人合葬于“河南府福昌縣三鄉里西光武原之東址。
此墓志說明,在今宜陽縣三鄉鎮洛河川區及西北光武原(今三鄉漢山光武廟)一帶已屬于福昌縣管界。
![]()
唐故工部堂固郭府君墓志銘
第三方墓志為《大唐隴西牛君(子珍)夫人天水趙氏同葬墓志銘并序》,墓主于“大歷二年(767年)十一月二十日同葬于河南府福昌縣永固鄉張袁村西一里安其宅兆平原禮也”。
此墓志于1984年出土于宜陽縣高村鄉王溝村,此地西隔葉溝村數里,已屬今洛寧河底鎮。說明今宜陽縣高村鄉一帶,在唐代屬于福昌縣永固鄉,換言之,高村鄉以南、以西,洛寧縣東宋鎮官莊塬、宜陽三鄉、福昌村以北廣大塬區,可能也屬于“宜陽鄉”。
要想弄明白為何把這一區域稱為“宜陽鄉”,那就要研究隋唐時期,永寧縣與福昌縣的沿革及區位關系:
一、唐永寧縣,在《舊唐書》地理志中記載:“永寧,隋熊耳縣所治。義寧二年(618年)置永寧縣,治永固城,屬宜陽郡。武德元年(618年),改屬熊州。三年(620年),移治同軌城(今洛寧城頭村),改屬函州。八年(625年),復屬熊州。貞觀元年(627年),改屬谷州。十四年(640年),移治于今所(莎柵城,具體位置待考)。十七年(643年),移治鹿橋(今洛寧東宋鄉舊縣村)。顯慶元年(656年),谷州廢,改屬洛州”。唐承隋制,從《舊唐書》中可以看出,永寧縣由隋代的“熊耳縣”沿革而來。
在《隋書》地理志中記載:“熊耳,后周置,有同軌郡。開皇初郡廢,又有后魏崤縣,大業初廢入。有二崤,有天柱山、大頭山、硤石山、谷水”。從《隋書》中得知,永寧縣的前身熊耳縣,是后周時期設置,在隋大業(大業為隋煬帝楊廣年號,605年-618年)初年,又把崤縣廢除并入熊耳縣,縣域內有“二崤、天柱山、大頭山、硤石山、谷水等”,以此可大致推斷出,唐代永寧縣縣域管轄范圍包括,現今洛寧縣中東部,洛河以北廣大地區,包括今陜縣東部大部、澠池西部南部等地區。
二、唐福昌縣,《舊唐書》地理志中記載:“福昌,隋宜陽縣。義寧二年,置宜陽郡,領宜陽、澠池、永寧三縣;又于新安縣置新安郡,領新安一縣。武德元年,改宜陽郡為熊州,新安為谷州,割熊州之澠池又置東垣縣屬之,仍改熊州之宜陽為福昌縣。三年,割熊州永寧置函州。四年,省東垣縣。八年,廢函州,復以永寧屬熊州。貞觀元年,省熊州,以永寧屬谷州,壽安屬洛州。顯慶二年,廢谷州,福昌隸洛州也”。
從《舊唐書》中可以得出,唐福昌縣由隋代宜陽縣沿革而來。
《隋書》地理志中表述:“宜陽,后魏置宜陽郡,東魏置陽州,后周改曰熊州。又復后魏置南澠池縣。后周改曰昌洛。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昌洛曰洛水。大業初廢熊州,省洛水入宜陽。又東魏置金門郡,后周廢。有福昌宮、金門山、女幾山、太陰山、嶕峣山”。
通過《隋書》可知,北魏時置南澠池縣,有文獻記載: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在今洛寧中東部(洛河以北)設置南澠池縣,治所在蠡城(推測在今洛寧老城至王范一帶)。后周時,南澠池縣又改為昌洛縣,從縣名可知,應與洛河和連昌河有關。
開皇十八年(598年)昌洛縣又改為洛水縣,大業初廢除洛水縣并入宜陽縣。按照以上論述,今洛寧中東部及連昌河三鄉以北塬區,在隋大業初年盡歸于宜陽縣。
隋代時宜陽縣縣域內有“福昌宮、金門山、女幾山、太陰山、嶕峣山”。金門山即在今洛寧陳吳鄉、太陰山即今洛寧澗口鄉神頂寨(神靈寨)、嶕峣山即今洛寧小界鎮廟山,說明隋代宜陽縣包括,現今宜陽西部及洛寧東部洛河南北兩岸地區。
到了唐代以后,福昌縣雖然繼承了隋代原宜陽縣的大部分地區,但從一些文獻記載中可以得知,福昌縣只保留了洛河以南現今的洛寧縣澗口鄉、陳吳鄉一帶,將洛河以北地區劃給了永寧縣。唐代章懷太子李賢(655年-684年),曾召集文官注釋《后漢書》,史稱“章懷注”。
《后漢書》陳俊傳:“建武二年,拜俊為強弩大將軍,別擊金門、白馬,賊皆破之”。
此處李賢注:“金門、白馬皆山名,在今洛州福昌縣西南。蓋賊起于二山,因以為名”,再次印證唐代福昌縣管轄范圍,東包括今宜陽西部,西至洛河以南的洛寧陳吳鄉、澗口鄉一帶。
至此,終于真相大白,因隋代今洛寧縣東部洛河以北地區,曾屬宜陽縣管轄,故唐代永寧縣將剛納入其行政版塊的此區域,稱為“宜陽鄉”已順理成章。
![]()
作者簡介:王楠,1987年出生,本科學歷,中共黨員。河南省洛寧縣人,目前在天津市政法系統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