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施劍松)“人工智能賦能科學教育:課堂實踐與區域生態構建”市級研討會日前在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舉行。作為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全域教研領域五”系列教研活動的關鍵實踐環節,研討會系統呈現了人工智能賦能科學教育的課堂實踐路徑與區域推進機制,為京津冀三地科學教育協同發展搭建了交流平臺。
“貫通不是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思維方法在不同學科語境下的持續運用、深化與融合。”研討會上,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提出了“四維一體”科學思維培養模型。
為推動思維培養落地,北京東城區明確了“微貫通、中貫通、宏貫通”的實踐路徑: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動態追蹤學生思維軌跡、精準補位思維斷點,將抽象的科學思維從“隱性”轉化為可觀測、可評估的“顯性”指標。針對不同學段特點,教研團隊梳理出科學思維“觀察描述—解釋推理—建模論證”的進階規律,確保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培養目標銜接有序。為此,東城區同步啟動“科學思維教學案例與資源庫”建設。
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崔楚民說:“課堂是落實核心素養的主陣地,我們要通過數據持續刻畫學生的思維成長軌跡,不僅為一節課畫像,更要構建學生長期思維成長畫像集。”當前,北京東城區已啟用全域性、大規模、常態化、學科化課堂分析系統,在推動課堂教學從“經驗驅動”轉向“證據驅動”的同時,也讓教師在數據解讀、技術融合的實踐中提升“數字功” 能力。
目前,東城區已有17所基地校積累了豐富的“素養成長型課堂”實踐案例,為區域層面核心素養落地提供了扎實支撐。
作者:施劍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