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鄉愁不再只是一聲嘆息,而是一種可化為行動的力量,鄉村便迎來了新的希望。
![]()
你是否想象過這樣一幅畫面?一位古代的官員,鬢角斑白,功成名就之后,不是留在繁華的帝都安享晚年,而是收拾行裝,告老還鄉。他帶回來的,不僅是皇帝賞賜的財物,更是半生積累的學識、見識和人脈。他回到故里,修橋鋪路、興辦學堂、調解糾紛、編修方志,成為連接廟堂與鄉野的橋梁,以一己之力滋養一方水土。
這便是中國歷史上綿延千年的“致仕還鄉”制度。它不僅僅是一種官員的退休機制,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智慧和社會循環模式,讓人才和資源從中心回流到邊緣,保持了鄉土中國巨大的活力與韌性。
![]()
今天,我們的鄉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空心化”挑戰。
青壯年如潮水般涌向城市,留下的是凋敝的村落、荒蕪的田地、孤寡的老人和留守兒童。鄉村的“魂”正在消散。我們不禁要問:在古代行之有效的“精英回流”模式,在今天能否被重新激活?
![]()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需要一場現代版的“致仕還鄉”,而主角,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新鄉紳”。
誰是新鄉紳?
他們不再是封建時代的官員,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退休干部、企業家、專家學者、藝術家、成功的創業者。他們從鄉村走出,在城市里淬煉數十年,積累了豐富的資本、先進的技術、前瞻的視野和廣闊的人脈。他們是連接現代城市文明與傳統鄉土社會的關鍵節點。
![]()
打消顧慮:為何今日還鄉不會重蹈“土地兼并”的覆轍?
談及精英回鄉,有人或許會聯想到古代官僚兼并土地、成為豪強的歷史陰影。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今天的社會基礎與古代已有著本質的經濟邏輯區別。現代新鄉紳的回鄉,非但不會導致土地兼并,反而是對低效資源的激活。其核心原因有二:
第一,資產增值邏輯的根本逆轉:土地已從投機標的變為運營載體。
在傳統農業社會和地產黃金時代,土地的財富邏輯是“稀缺性溢價”和“資本增值” 。囤積土地本身就能帶來暴利。但今天,后城市化時代的房地產模式已然終結,土地財政難以為繼,純粹的土地囤積已無利可圖。對于現代精英而言,鄉村土地的真正價值,不在于其“所有權”,而在于其 “空間運營權” 。他們回鄉,不是為了圈地等待升值,而是需要投入更多資本和智慧,通過精細化、產業化的運營——如打造文旅項目、開發現代農業、建設康養社區——才能讓土地產生收益。這是一種重運營、輕資產的新模式,其回報與運營能力掛鉤,與土地兼并的投機邏輯有天壤之別。
![]()
第二,產業利潤來源的徹底改變:農業的盈利點已從地租轉向附加值。
古代土地兼并的核心是攫取絕對地租,剝削農業剩余。而今天的傳統種植業,若無政府補貼,在全球市場環境下幾乎無利可圖。這一點至關重要,它決定了資本絕不會流向單純的耕地擴張。新鄉紳帶來的,是跳出“地租”思維的新利潤源:他們將資本投向農產品品牌化、深加工、冷鏈物流、鄉村旅游、新能源(如光伏+農業)等能夠創造高附加值的環節。利潤來自科技、品牌和市場,土地只是實現這些價值的平臺和空間。這種投資不是在“分蛋糕”,而是在為家鄉“做大蛋糕”。
因此,在現代經濟學視角下,驅動土地兼并的原始動力已不復存在。新時代的“還鄉”是人才、資本與鄉土資源的創造性結合,是在法治和市場規則下對鄉村沉睡價值的喚醒,而非舊時代零和博弈的資源爭奪。
新鄉紳還鄉,能帶來什么?
古代官員還鄉,帶來的是皇權的威儀和儒家的教化。而新鄉紳還鄉,帶來的將是現代社會的“新四化”:
1. 資本的“活化”:他們不再是回鄉買地置業當地主,而是帶著資本和商業頭腦,進行創造性投資。他們可以投資鄉村旅游民宿,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興建小型加工廠,將沉睡的鄉村資源轉化為市場認可的經濟價值。
![]()
2. 知識的“催化”:一位退休的農業專家,可以指導鄉親們進行生態種植;一位資深教師,可以助力家鄉教育改革;一位城市規劃師,可以為村莊做科學的整體規劃。他們的知識,是點燃鄉村內在發展活力的“催化劑”。
![]()
3. 資源的“優化”:他們擁有強大的人脈網絡,能夠為家鄉“引流”。引入一個合適的產業項目,對接一次關鍵的媒體宣傳,吸引一批外來的游客和投資者……這些都能為家鄉打開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
![]()
4. 文化的“涵化”:他們見識過世界的廣闊,更懂得鄉土文化的珍貴。他們能夠幫助鄉村找回文化自信,保護傳統村落,復興民俗活動,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鄉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而是“留得住鄉愁”的精神家園。
![]()
從“榮歸”到“賦能”:
新鄉賢回鄉的現代路徑
當然,現代版的“還鄉”不能簡單照搬古代。它需要更科學的路徑和更系統的支持:
· 從“物理居住”到“網絡賦能”:不一定非要全年住在村里。可以采取“候鳥式”居住,或通過互聯網進行“遠程指導”,以項目制的方式為家鄉提供咨詢和資源對接。
· 從“個人行為”到“平臺運作”:政府應積極搭建“新鄉賢理事會”、“鄉村振興智庫”等平臺,讓回鄉之士有組織、有渠道、有規矩地發揮作用,避免好心辦壞事。
· 從“情懷驅動”到“互利共贏”:除了鄉愁情懷,更需要有吸引力的政策,如稅收優惠、土地政策支持、榮譽表彰等,讓回鄉發展成為一種理性且可持續的雙向選擇。
結語
鄉村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系。振興鄉村,不僅僅是蓋新房子、修新路,更是要找回它的“魂”。這個“魂”,需要人來賦予。
我們呼喚新時代的“致仕還鄉”,呼喚從城市中走出的精英們,能夠將落葉歸根的文化傳統,升華為一種反哺桑梓的時代責任。當越來越多的“新鄉紳”帶著資源、智慧和熱情回歸田野,我們所看到的,將不僅僅是鄉村經濟的重振,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復興與社會再造。
這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所能書寫的,最動人的“衣錦還鄉”新篇章。
作者 | 吳必虎 DeepSeek
編輯 | 周晴
圖源 |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