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959次推送
![]()
2025年6月17日,孩子們拿著畫筆描繪自己的爸爸媽媽。 盧春苗(村民)攝
9月30日,烈士紀念日當天,一場名為“影像三村”的攝影展在河北革命老區易縣、阜平縣的3個村莊同時開幕。該公益攝影展依托田野、農舍墻體等鄉村公共空間,以大幅面輸出作品展示了村民與攝影人拍攝的鄉村生活圖景,以城鄉共創的方式推動攝影文化資源直達鄉村,更好滿足了革命老區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壯大了當地鄉村文化人才隊伍,激活了鄉村文化內生動力。
作為“雙爭”有我·畫說河北——河北省群眾攝影主題活動之一,該展覽由河北大學、大眾攝影雜志社指導,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河北省攝影家協會主辦,保定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保定市攝影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攝影文獻研究所、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承辦。河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方竹學,中國攝協副主席、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河北省攝協主席楊越巒,河北省攝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汪素芳,保定市文聯主席、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李文崗,阜平縣縣委宣傳部部長張濤,易縣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丁浩,紅色攝影家劉峰后代,以及來自北京、浙江、河北的各界人士參加了開幕式。
展覽開幕前,全體人員前往易縣北婁山革命烈士陵園緬懷英烈、敬獻鮮花。狼牙山下的這座陵園安息著1000余名烈士,其中包括狼牙山五壯士中的三烈士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更多為無名烈士。
![]()
2025年5月27日,北婁山村李娟在勞作。 閆曉丁 攝
三村,并非行政地名,而是指位于易縣的北婁山村、木廠村和位于阜平縣的易家莊村,20世紀40年代,《晉察冀畫報》攝影記者、河北籍紅色攝影家劉峰曾在這三個村莊拍攝了狼牙山地區的戰斗與生活、大生產運動、土地改革三大專題。
![]()
2025年6月1日,端午節,北婁山村的孩子們。 李輝 攝
2024年5月,為進一步挖掘紅色攝影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展示鄉村振興成果,推動革命老區紅色文旅高質量發展,中國攝影家協會藝術攝影委員會、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大眾攝影雜志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攝影文獻研究所、河北省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了“影像三村:歷史與現實”公益攝影工作坊,來自全國10個省市的18位攝影師追尋著革命前輩劉峰的攝影足跡,以深入的田野調查方式探尋當下“三村”的生產、勞作、消費、分配,探尋土地與人的關系,力圖通過攝影的方式生動講好“當年”故事,深入展示“當下”變化。2025年1月以來,河北省文聯、河北省攝協又在同地三村組織實施了“鄉村手機攝影計劃”,攝影家指導幫助“三村”村民用手機記錄自己火熱的生活。“影像三村”攝影展則是將這一年多的攝影實踐成果集結,展示了真實的、多元的、充滿生命力的當代鄉村圖景。
![]()
2025年1月23日,易家莊村村民的年貨。 胡澤陽(村民)攝
有著深厚攝影淵源的“三村”,不是一個簡單的名稱,而是蘊含著歷史意義、文化意義和學術智慧的概念,一如社會學研究中的著名案例——費孝通的“云南三村”“江村”。因此,“影像三村”不僅滿足于一次熱鬧紅火的開幕式,更飽含有通過田野的方式為新時代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留存視覺檔案的核心學術期待。攝影師深入三村拍攝,密切關注攝影文獻的發掘、整理,密切關注歷史與當下關聯的影像文本,并對劉峰前輩當年拍攝的村景、村民后人進行相關資料采集,希冀推動更多專業力量對該地域的紅色文化進行研究。本次村展前,主辦方推出的學術展“從歷史到現實——河北紅色攝影展”,就是通過集中展示沙飛、石少華、劉峰等老一輩革命攝影家拍攝的《狼牙山五壯士》等經典作品,對“三村”在內的河北紅色攝影史進行了梳理。
![]()
2025年6月4日,木廠村張愛華家的仙人掌開了花。 葛術煒(村民)攝
把攝影展辦到鄉村,尤其是攝影家與村民“城鄉共創”的形式貫穿了從拍攝到布展的每一個環節,拓展了藝術邊界與受眾群體,讓藝術成為村民的日常,浸潤其精神世界、提升其審美感知,影響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觀看和塑造。同時,也突破了攝影圈子的自說自話,面向土地、面向人民、面向生活,進行深度創作的同時,接受來自鄉村最真實、最直白的審視、評價、共鳴和啟發。
![]()
2025年5月,北婁山村村民正在為甘蔗苗鋪蓋塑料薄膜。 王滿權 攝
把攝影展辦到鄉村,重塑了鄉土認同與文化自信。農田、房舍、鄉間小路邊展出的這些照片,關乎本村的鄉里鄉親、傳統手藝、一花一草,它們像一面鏡子照見村民的日常,讓村民從藝術的視角重新“發現”和“認識”自我。而承載著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深厚歷史的老照片,則不斷激活著鄉村的集體記憶。這種被記錄、被展示的過程,極大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對本土的認同感。
![]()
2025年5月13日,易家莊村的小河。 趙瓏斌(村民)攝
把攝影展辦到鄉村,打破了城市向鄉村“輸送”文化的舊有模式,躍升為向鄉村“播種”文化,激活鄉村內在的文化動力,實現可持續的、內源性的發展。這是踐行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具體路徑。在“影像三村”活動開展的近兩年時間內,攝影早已成為村民的日常——拍攝自己的生產、生活,通過多媒體平臺進行傳播,直接推動著當地農產品銷售、鄉村旅游,極大推動了京津冀地區城鄉資源的對接效率。
![]()
木廠村廢棄房舍成了展場。 張立強 攝
把攝影展辦到鄉村,是進一步認識文化的“助推器”作用,賦予鄉村經濟發展更深厚的人文價值并催生新的增長點,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展覽開幕當天的座談會上,在聽到村民通過影像的方式將村里種植的栗子、紅薯推介到一線城市的超市時,在聽到村民迫切需要農業專家對自家耕地適宜何種種植給予分析指導時,來自北京的攝影專家當即為村民聯絡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資源,并為村民策劃通過當地農業優勢吸引京津冀城市居民開展“鄉村研學游”,帶動當地紅色文旅。
![]()
木廠村村民在看展。 李康 攝
如同“村超”“村BA”“村晚”改變鄉村面貌一樣,辦到田間地頭的攝影“村展”,希冀將專業攝影師與村民的“城鄉共創”模式,打造成一個持續產出的文化共同體,同時真正將拍攝做到深度化、在地化,培養當地專業攝影力量、村民攝影力量,用一個個扎實的“我們村的故事”,用一批批具有時代印記的優秀攝影作品留住有形的鄉村文化,打造屬于自己村莊的獨特文化資產和可持續利用的文化資源,通過一屆屆“村展”建立鄉村視覺檔案。
![]()
易家莊村孩子們在看展覽。 劉建峰 攝
影像三村,不僅會成為革命老區紅色文旅的重要品牌、被賦予文化生命的研究對象,更會成為了解革命老區歷史與當下、鄉村振興成果的情感窗口,鄉村攝影文化的發展正不斷釋放出賦能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效應,在文化強國建設中,釋放出文藝賦美鄉村的獨特價值與內涵。
![]()
北婁山村,開幕式大合影。 李峰 攝
文/李馨 《大眾攝影》雜志社副總編輯
本文原載于《大眾攝影》雜志2025年第11期
![]()
![]()
![]()
實習編輯:李嫣然 雷軼童
編輯:張立強
審校:周津皓
審核:汪 素
終審:方竹學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