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順眼請點個關注~高頻率更新中外歷史故事,供君解悶~
《水滸傳》一百單八將里面,名頭最大的好漢,應該是宋江、武松、魯智深、李逵等等,武藝最強的則是“馬軍五虎將”,但第一個出場的卻并不是他們,而是“江湖稱史進,綽號九紋龍”的九紋龍史進。
他從小喜歡舞刀弄槍,母親多次勸說不得,父親史太公拗不過他,給他請了師傅教學武藝,史進向往江湖,找了高手在身上繡了一身九條龍的紋身,得了“九紋龍”的綽號。
《水滸傳》開篇,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被迫害離京,路過史家莊,教了史進武藝,附近少華山的頭領到史家莊“借糧”,被史進捉拿,他有感于對方義氣,與幾人結交,又被人舉報給官府,被迫背井離鄉,途中遇到了魯達,引出了書中最出名的段落之一——“三拳打死鎮關西”。
史進找不到師傅,落草為寇,要救人被官府捉拿,得了梁山的營救,帶著少華山一干人等上了梁山。排座次的時候,他位列二十三,上應“天微星”,擔任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
![]()
到討方臘時,史進負責巡哨,中了埋伏,被龐萬春一箭射殺。
在書中,史進豪爽慷慨,俠肝義膽,結局令人頗為唏噓。但真實歷史上的“史進”,卻闖出了比梁山眾兄弟更大的事業。
《宋史》中記載,宋徽宗宣和元年,即1119年,有大寇宋江在梁山泊聚眾起事,轉戰中原,攻破十余座州城,官兵連戰連敗。“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
在地方官員奏章中,說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考慮到他能攻城拔寨,應該不至于只有三十幾個人,這“三十六人”大概率屬于起義軍的骨干,也就是將領一級。
1121年,海州知州張叔夜擊潰了宋江,走投無路下,宋江等人接受朝廷招安,被編入朝廷官軍的編制,宋朝有官員目睹了招安的過程,還寫了首詩:“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廓。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側面也證明了起義軍的核心為宋江以下的三十六名首領。
再往后,宋江跟著西軍征討方臘,在攻破杭州和擒拿方臘的戰斗中都立了功勞,卻因為出身問題,被上官壓制,奪取了功勞。
從此之后,宋江等人就消失在歷史書籍當中。
![]()
1127年,靖康之變,宋高宗趙構南渡長江,建立南宋。同一年的關中,突然冒出來一個叫史斌的人,他號召關中流亡的士民和百姓,于混亂中,拼湊出了一支兵馬,徑直撲向興州。
史斌是誰?南宋人寫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記載著:“斌本宋江之黨”,而在《宋史》中,則稱其為“關中賊”。
考慮到北方人的口音,和官員對起義軍首領的蔑視,以及史進的籍貫華陰縣就處于關中,后世很多人推測,史斌就是宋江一黨中的史進!
跟宋江一起接受了招安,史斌應該有個不大的朝廷官職在頭上,他是否參加了對方臘的征戰,又怎么返回了家鄉,史書上都沒有記錄。或許是不滿上官欺壓,或許是郁郁不得志,又或許是看到亂世就燃起了野心,不管怎樣,昔日梁山泊的好漢,再次扯旗造反了!
興州是現在的陜西略陽,是西北軍事重鎮,扼守關中到蜀中的要道,當地知州名叫向子寵。他畏懼金軍和流寇,在興州的道路上設立了重重關卡,陜西百姓要逃去蜀地的都被攔在興州,任他們怎么苦苦哀求,向子寵就是不肯開關,“流離困厄,死于關隘之下者不可勝計”。
這也就怪不得史斌登高一呼,主動跟隨他的人就不斷增加,而向子寵聽說史斌前來攻打,之前對待百姓的強硬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等起義軍抵達,向子寵就棄城而逃,史斌占據了重鎮興州。
要說史斌當年也是隨著宋江轉戰千里,見過世面的,自己當了老大,眼界卻變小了許多,他僅僅拿下興州一地,居然就宣布建國,自立為帝了。大概是這個“國”太小了,史書甚至沒有記錄史斌的國號。
不過史斌也清楚,僅憑興州,不足以在亂世出頭,他整頓了一番兵馬,就揮軍南下,想要效仿五代的王建和孟知祥,盤踞蜀中。可惜他動作慢了一步,利州路兵馬鈐轄提兵北上,扼守劍門關。劍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史斌猛攻數次,都無法撼動關城,只好撤回興州。
南下不行,史斌改道北上,相繼拿下了興州周邊的武休等幾個縣城,再去攻打興元府(現在陜西省漢中市)。他的算盤很清楚,既然不能仿效王建等人割據蜀中,那就退而求其次,占領漢中仿效張魯,也算是亂世中的一方小諸侯。
然而,史斌麾下軍隊大多是流亡百姓,戰斗力有限,對付城墻矮小守軍不多的小縣城,還能憑借人數優勢一一拿下,面對城高兵眾的興元府,史斌再次撞了個頭破血流,猛攻多日,無功而返。
連著兩次擴張行動都宣告失利,史斌縮回興州,訓練兵馬。宋朝官軍正被金軍打的節節敗退,守城有余,卻一時半會騰不出手來對付史斌,讓他在興州相對平靜的待了好幾個月。
![]()
1128年,金國大軍再次南下,宋朝守御中原的擎天之柱宗澤病逝,河北重鎮相繼陷落,趙構派到開封繼任宗澤的大臣杜充,畏懼金軍攻勢,索性掘開黃河,導致黃河河道南移,“奪泗入淮”,無數河南百姓流離失所。金軍南下暫時受阻,轉道向西,猛攻西軍據守的關中,攻占了重鎮同州。
在金軍和宋軍猛烈交鋒時,史斌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他集結兵馬,四處攻打城池擴張地盤。
一名叫張宗諤的義軍統領,派人聯絡史斌,說自己正在京兆府(現在陜西西安)駐扎,愿意投靠史斌,獻上京兆府。
史斌大喜,京兆府是西北頭號大城市,如果能占據京兆府,進而拿下潼關,鎖閉關門,那他就能穩穩的在三秦大地立足,慢慢嘗試攻略關中,成昔年秦國故事。
史斌迫不及待的揮軍直奔京兆府,在張宗諤的幫助下,一舉入城,拿下了這多朝古都。張宗諤表面上迎奉史斌為首,暗地里卻不斷地招誘史斌的手下,勸說他們不要為反賊效力,同時派人聯絡宋朝西軍主將曲端和吳玠,請他們發兵,剿滅史斌。
吳玠得報后,提兵攻打京兆府,史斌自信心滿滿,率領兵馬出城迎擊,但他的士兵很多都被張宗諤說動,出城后就一哄而散,拿著各自的銀兩逃走,大軍陷入一片混亂,吳玠趁勢進攻,大敗史斌,他一路逃到附近的一個小鎮子。
對于史斌的結局,史書上給出了兩個說法,一個是史斌被俘虜后,吳玠直接將他斬首了事;另一個則是吳玠將他押回京兆府,處以凌遲,以震懾關中人心。
不管怎樣,這位貨真價實的“梁山泊好漢”,成為當年宋江眾人中,最后一個在史書上落幕的,而他一度稱帝,也在史書上留下了比當年同樣占據梁山泊的“同僚們”更為厚重的一筆。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在1128年,另一位梁山好漢的原型關勝也被迫落幕。關勝是濟南府的猛將,有人說是關羽的后代。金軍攻打山東,關勝屢屢領兵出擊,頂住了金軍的攻勢。但他的上司,濟南知府劉豫被金國利誘,決定投降,關勝不肯,就被劉豫殺害。(撻懶攻濟南,有關勝者,濟南驍將也,屢出城拒戰。劉豫遂殺關勝出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