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兵打破函谷關,兵臨秦朝都城長安,秦二世被迫出降,秦朝滅亡。劉邦雖然立下滅秦大功,但軍事實力遠弱于項羽,不得已暫避鋒芒,并聽憑項羽的安排,被分封為漢王,執掌巴郡、蜀郡和漢中郡四十一縣,都城定在南鄭(今陜西漢中)。
![]()
劉邦準備效仿東周定都洛陽
公元前205年11月,劉邦襲取關中一線,并將首都遷到了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東北);公元前202年2月,他在定陶(今山東定陶)即皇帝位,并決定將首都由關中櫟陽遷徙到洛陽(今河南洛陽),因為那里曾經是周朝的都城,而周傳承800年,反倒是定都關中的秦國二世而亡,因此應該效仿周朝,建都洛陽。
但就在這一年5月,一位名叫婁敬的戍卒跑來求見劉邦,他是從齊國被征調前往隴西郡服役戍邊的,因此身上還穿著破舊的羊皮襖,但他提出自己要“言事建議”,劉邦竟然還是接見了他,還設酒宴款待。就在酒宴上,婁敬提出了關于定都何處的主張,層層展開,一一道說開來。
![]()
婁敬建議效仿秦國定都關中
他首先指出,周朝取得天下的途徑,是十余代人長期努力的結果,難以成為漢朝師法的榜樣。西周營建洛邑,始于武王時,因其地處天下之中,用來宣示德政,接受東方諸侯國的朝貢。東周遷都洛邑,是無奈下選擇,沒落中的困守。漢之取得天下,靠的是武功,而且是短期內頻繁戰爭中的勝利。這種情況下,只能取法于秦,從而定都關中,是最好的選擇。
聽了婁敬的話,劉邦覺得有道理,他就這件事征求大臣們的意見。但他麾下的將相大臣,大都出身關東地區,皆主張定都洛陽,給出的理由也很有說服力:“洛陽東阻成皋,西據肴山,北倚黃河,南臨伊水洛水,是四面險固、進退自如之地。”劉邦拿不定主意,只好跑去請教自己的頭號智囊——張良。
![]()
張良指出洛陽及關中優劣
張良首先否定了定都洛陽的說法,他說:“洛陽固然是四面天險,可以進退之地。不過,洛陽城周圍,平野狹小,方圓不過數百里,田地收成有限,難以自立堅持。另一方面,洛陽交通八方,四受敵,是兵家用武的爭奪之地,而非屯聚實力,威臨天的用武之國。”
“而關中則不一樣。關中東面有肴山和函谷關進退自如;西面有隴西腹地,沃野千里;南面有漢中巴蜀,物產豐饒;北面有草原牧場,牛羊馬肥。地形上北西南三面可守,一面東出,可以制服各國諸侯。諸侯各國安定無事時,可以利用黃河渭河水道,漕運各地物資,供給京師地區,一旦諸侯各國有動亂變局,糧草軍備又可以順黃河渭河而下。關中的這種地勢,可以說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
聽了張良的話后,劉邦不再猶豫,當即決定:定都關中。婁敬也因此受到褒獎,被拜為郎中,賜號奉春君,并賜國姓“劉”。公元前202年9月,漢朝以秦都咸陽附近的興樂宮為基礎,作為漢朝正宮開始整修改建;次年,“更名咸陽為長安”,正式確定新都名為長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