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在加勒比海重兵集結,戰機、軍艦與地面裝備齊聚波多黎各基地,擺出進攻委內瑞拉的架勢。但是在動手之前,特朗普猶豫了,美方擔心:中國到底救不救?
11月4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面對外媒關于“中方是否會援助委內瑞拉”的提問,回應耐人尋味。她沒有否認,也沒有承認,只是重復了一句外交場合常用的表述:“中國與委內瑞拉的正常交往合作,是主權國家之間的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干擾。”
![]()
![]()
這句話其實留足了想象空間,在當前的地緣格局下,變得格外有分量。
中方沒有亮明態度,美方也就無法輕舉妄動。
最重要的是,這次的模糊回應,落在了美軍兵力已經集結完畢的節骨眼上。美方擔心,一旦貿然出手,背后牽扯的不只是委內瑞拉,可能還有中俄伊三國,尤其是在中美關系持續緊張的大背景下,委內瑞拉問題成了一個“風險杠桿”。
事情的起點,是《華盛頓郵報》10月31日的報道。該報援引白宮泄露文件稱,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已分別向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發出求援信,希望獲得軍事支持,包括雷達系統、導彈、無人機等。
馬杜羅在給中方的信中請求加快雷達生產擴大軍事合作。他擔心美軍F-35戰機一旦靠近,委方現有雷達系統無法追蹤。
![]()
過去幾年,委內瑞拉從中國引進了多套雷達系統,也因此更傾向于繼續與中國合作。
向俄羅斯遞交的信,則更直接:請求維修蘇-30MK2戰機,補充14套防空系統,并對5部雷達和8臺發動機進行大修。
伊朗也沒有漏掉。他希望伊方能提供航程超過1000公里的無人機、GPS干擾裝置和被動探測設備,以增強本土防衛能力。
這一系列動作,說明馬杜羅政府清楚:光靠自己,擋不住美軍。
美軍在加勒比海的部署,可不是“虛張聲勢”。
過去幾個月,美方以打擊毒品走私為由,在該地區進行30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部署。兩棲攻擊艦、導彈巡洋艦、驅逐艦、海軍陸戰隊第22遠征隊、甚至“福特號”航母打擊群,都已調往南方司令部轄區。
![]()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波多黎各的羅斯福路海軍基地悄悄進行了重啟升級,這個冷戰時期的老基地,原本已多年閑置。
最近,美軍在此重新修復了一條滑行道,并安裝了便攜式空中交通支持設備和移動安全裝置。表面是為了“反毒”,實則是為可能的軍事行動做前置準備。
這是美軍典型的作戰前信號:先布陣,后決策。
但特朗普目前遲遲沒有下達命令,因為他知道,一旦動手,不只是委內瑞拉,背后可能牽出中俄伊三國的連鎖反應。
此外,據媒體報道,政府停擺、國會未通過撥款、公眾對干預委內瑞拉的支持率下降等因素也可能是特朗普遲遲未下達命令的原因之一。
![]()
就在外界猜測美方是否動手的同時,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安德烈·朱拉列夫在11月1日公開表示:不排除向委內瑞拉提供“榛樹”中程彈道導彈的可能性。
“榛樹”導彈什么水平?據俄方稱,這款導彈在終端飛行階段速度可達11馬赫,具備極強突防能力,現階段幾乎無攔截手段。雖然俄方未明確表態會提供,但在危機臨界點釋放這一信號,意味非常明確——警告美國不要輕舉妄動。
朱拉列夫還指出,俄羅斯此前已向委內瑞拉交付了S-300防空系統、鎧甲-S1和山毛櫸-M2E,并通過伊爾-76運輸機完成了交付。
也就是說,俄羅斯并非只停留在口頭支持層面,已在實施實際援助。
![]()
中方對與委內瑞拉的雷達、防空技術合作有自主判斷,會基于自身原則推進合作,或許俄方動向也是一種參考。
另外有一個特朗普的采訪細節需要注意,當地時間 11 月 2 日下午,特朗普在乘專機返回華盛頓途中,面對隨行記者提問 “是否有打擊委內瑞拉計劃”,他不予置評,并稱 “就算是有相關計劃,也不會對記者說”“我們的計劃是高度保密的”。
沒想到 11 月 4 日外交部記者會,有記者直接詢問中方如何看待委內瑞拉向中俄伊求購裝備,這一提問無意間契合了特朗普想探明中方立場的潛在訴求,相當于把他藏在心里的疑問擺到了臺面上。
中方沒有正面回應,依然是那句“正常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但外交語言的分量,不在說了什么,而在沒說什么。
![]()
中方既未表態不援助,又未承諾支持,以此制造戰略不確定性。
這種回應,讓白宮很難判斷:一旦動武,中國是否會提供實質支持?會以什么方式?會不會激化中美對抗?
從委內瑞拉的求援內容來看,其請求的裝備多數是雷達、干擾器和無人機。這說明,馬杜羅政府更多是想構建“防御系統”,而非進行主動攻擊。
如果美國認定委方裝備來自中俄伊三國,就算是“防御性”,也可能被視為“代理人戰爭”的前奏。
華盛頓不愿看到拉美成為另一個中美博弈前沿。
但從目前情況看,中方意在控制局勢升級,其一貫立場是反對動用武力、反對破壞地區穩定,強調通過對話解決爭端。這與中方在中東、非洲等地區的外交策略相一致。
![]()
但是,如果美方執意動手,打破平衡局面,中方是否會轉向更實質性的支持?目前沒有明確答案,但模糊態度本身,已經足夠讓特朗普猶豫。
總之,打不打,真的就在特朗普一念之間,但這一念,不再是美國單方的戰略選擇,而是被多方力量牽引的“博弈產物”。
對中國而言,保持戰略模糊既是風險規避,也是空間保留。而對美國來說,每次部署、每次試探,都可能成為決策的“稻草”。
這場較量,沒有人能獨善其身。美方問出的問題,其實不是在問中方是否援助,而是在問自己——是否真的準備好了,承受一場多邊碰撞的后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