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皮膚像被皮革包裹,關節活動日漸滯澀,這不僅是外在的束縛,更是體內陽氣衰微、寒凝血瘀的深刻信號。在中醫視角下,硬皮病的核心病機,往往圍繞著陽氣虧虛,寒濕痹阻這一關鍵環節。
陽氣不通,為何皮膚會變硬?
中醫理論認為,“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人體的皮膚、肌肉、關節,其正常的溫煦、柔軟與靈活,全賴陽氣的濡養與推動。這好比大自然的陽光與溫暖(陽氣),能使大地溫暖、河流暢通(氣血)、土壤柔軟(皮膚肌肉)。
![]()
若陽氣虛弱,抵御外邪能力下降,寒濕之邪便會乘虛而入。寒主收引、凝滯,濕性黏著,二者膠結,阻塞于皮膚腠理之間,導致氣血運行嚴重不暢,久而成瘀。皮膚肌肉失于陽氣的溫養與氣血的濡潤,便會逐漸變得板硬、麻木,關節也因寒凝氣滯而屈伸不利。
案例分析:陽虛寒凝,脈絡瘀阻
曾接診一位中年女性患者,雙手、前臂皮膚緊繃光亮,如蠟像一般,手指關節腫脹,活動受限,遇冷后膚色明顯變得青紫,且伴有周身畏寒、乏力。觀其面色蒼白,缺乏血色;查看舌象,舌質淡紫,舌苔白膩。
綜合其癥候,此乃典型的脾腎陽虛,寒濕外侵,瘀血阻絡之證。陽氣不能溫煦周身,故畏寒、面色蒼白;寒濕瘀血痹阻于皮肉脈絡,故皮膚硬腫、關節不靈,舌質紫暗;遇冷加重是寒邪作祟的明確指征。
治療上,確立了溫陽散寒、化瘀通痹的核心治法。
方中選用了制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熱之品,旨在溫補命門之火,驅散深入筋骨脈絡的沉寒痼冷,如同為身體注入陽光。
配伍黃芪、白術等健脾益氣,以助氣血生化,充實衛外之力。
佐以丹參、雞血藤等活血養血之品,通絡開痹,旨在化開已經形成的瘀結。
更用白芥子等搜剔經絡皮腠間的寒痰濕濁。
此方之妙,不在于直接“軟化”皮膚,而在于重建體內的“陽光”與“暖流”(陽氣與氣血)。陽氣得以宣通,寒濕得以溫化,瘀血得以消散,氣血能夠重新順暢地濡養皮膚關節,僵硬板結的狀態自然有望逐步改善。
經過系統調治,患者最欣喜的反饋是“身上感覺暖和了”,手指的僵硬感在早晨減輕,皮膚的緊繃度亦有所緩解。這印證了從“溫陽通痹”入手,為改善硬皮病患者的核心癥狀提供了清晰且富有深度的思路。
逆轉硬皮病的硬化過程雖非易事,但通過振奮陽氣、疏通痹阻,有效改善皮膚彈性與關節功能,提升生活質量,是中醫治療可以致力達成的目標。
(注:本文僅供參考,實際應用須經專業中醫師辨證指導,請勿自行套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