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讀書時,寫筆記要字字工整,不能有絲毫錯誤,標準得仿佛是打印出來的,知識卻一點都沒記下來; 朋友聚會時,想挑個好吃的餐廳,花大量時間對比,最終卻辛辛苦苦找了一家踩雷的餐廳,不僅吃不好,還破壞了一整晚的心情; 甚至和別人聊天,也總會琢磨自己的發言是否得體:TA會怎么想我?剛剛我的表現有沒有出差錯?
有人會說,在小事上盡善盡美、精益求精,不好嗎?
但事實卻是,很多人把自己活成了“小事過度優化的囚徒”。
因為一個人的心理空間容量是有限的,當你的時間、精力都被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占據,你就很難有心力去做那些原本重要的事。
結果可能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聊一聊:如何停止“在小事上過度優化”這個非常非常非常耗費精力的行為,找回人生的主線。
![]()
![]()
在小事上過度優化
可能是一種童年創傷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在小事上過度優化的行為,可能源于兩種深層的心理機制:
1、為了逃避失敗的可能,陷入“完美主義陷阱”。
一般完美主義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適應性完美主義”。主要表現為對卓越的健康追求,能夠根據現實情況靈活調整目標,是一種積極的正向動機。
第二種是“非適應性完美主義”。主要體現在對錯誤的過度規避,擔心犯錯和失誤,故而習慣用嚴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心理學家Brene Brown對“非適應性完美主義”做出了解釋:
它其實并不是積極意義上對完美的追求,更多是一種為了規避錯誤為核心的思維方式。認為只有保證自己不出任何差池,才能逃避所有的指責。
很多時候,TA們并不是天生追求完美,而是被困在這種“非適應性完美主義”中。
這其實是一種深層的自我保護機制。
因為這類人在被養育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個過度控制型的養育者,或者是養育者在小事上有著過于“精細化”的要求。
試想一下,但凡你有一點小事沒做好,就會遭到養育者的指責。
當你每做一件小事都被糾正、被過度提醒,每一個小失誤都被放大,或者要求做得更好。
慢慢的,你就會在潛意識里形成一種信念:
“我只有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極致,才值得被愛。”
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自主性在早年就被剝奪,成年后便會不自覺地在每一件小事上苛求完美,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
2、“損失厭惡”心理在作祟,執著于“一定要選到最好的”。
這類人會耗費大量的心力在每一個微小的選擇上,堅信存在一個“最好的選項”,而自己的任務就是找到它。
這種對“最優解”的執念,往往會讓TA們陷入決策癱瘓。
視頻播客《陳魯豫·慢談》中有一期,竇文濤做客直播間,他坦言自己是個典型的細節控。
他提到有一年在臺北商場買鞋,一直糾結買黑色的還是買綠色的。反復糾結3天,每天去店里試穿,始終無法做出抉擇。
最后在返程前,剛好路過那家店,他就干脆把兩雙鞋都買了下來。
看似只是在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上,白白花費了時間和精力。
但竇文濤坦言,自己在生活中近乎病態的偏執,背后其實是受到父親的影響。
加拿大心理學家伯恩博士(Dr. Eric Berne)提出過一個心理學概念為“父母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會將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
竇文濤回憶起父親掛鏡框時的情景:
“小時候父親在墻上掛一個鏡框,墻上釘釘子的點用鉛筆瞄了再瞄,反復端詳好幾遍,再高一點,再低一點,直到掛在最合適的位置為止,為此要花費一個小時。”
多年后,當他在商場里為兩雙鞋輾轉反側時,突然意識到:“那一刻,我變成了我的父親。”
![]()
![]()
過度在意小細節
會讓人錯過真正重要的事
如果我們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無關緊要的細節上,便無暇顧及真正重要的事情。
因為,過度優化會讓人陷入兩種困境:
1、延遲滿足:在等待中消耗掉所有心理資源。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刷到一位網友吐槽自己切菠蘿的經歷:
“買回來的菠蘿,總想著要把菠蘿切得剛剛好。外皮的刺要完全切掉,果肉又不能浪費太多。所以一直放著不切,等到想起來的時候,才發現菠蘿已經壞掉了。”
在小事上過度優化,結果就像是菠蘿沒吃上,錢也浪費了。
蔡康永曾說過:“你一直在計劃那么多‘以后’,就是沒有‘現在’。”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這樣,不自覺地延后在小事上享受快樂的時刻。
比如,買了心儀的護膚品,平常不舍得用,總想著先把便宜的用完,以后再用。
結果還沒舍得開封它就過期了,心情也變得無比糟糕。
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曾提出“自我損耗”理論(Ego Depletion),他指出:
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每一個微小的決策、每一次內心的糾結,都在消耗這珍貴的能量。
當我們反復在小事上壓抑自己、延遲滿足,能量便在不經意間悄然耗盡,導致我們再也無力應對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抉擇。
而在人類欲望的第一性原理中,滿足感作為一種正向激勵,是驅動行動的根本動力。
當我們學會在小事上及時滿足,才能把更多決策的精力留給更重要的事。
![]()
2、永遠不滿意:從自我設限演變為拖延癥。
在一期名為《教女孩勇敢而不必完美》的TED演講中,律師Reshma Saujani分享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案例:
她在2012年創立了一家公司,教女孩們如何學編程。
她發現大家往往很害怕出錯。
一個女孩和指導老師反饋,自己不知道要寫哪個代碼。而當老師查看她的屏幕時,看到的卻是一片空白。
直到老師按下撤銷鍵才發現,女孩其實寫了代碼,卻因覺得不夠完美而全部刪除了。
因為覺得沒有完全做對,所以她寧愿什么都不展現。
這像極了很多人在生活里的自我設限:要么在每件小事上都盡善盡美,要么就干脆不開始。
而遲遲無法真正開始,大腦系統就會處于空轉狀態,精力和心力分配嚴重失衡。
久而久之,便演變成嚴重的拖延癥,執行力永遠卡最開始的一件小事上,自信也會隨之喪失,覺得自己一點小事都做不好。
但事實上,人生并不會因為一件小事、一點細節的失誤就完蛋了。
相反,它需要經過很多很多次不完美的“試錯”。
就像Reshma Saujani在TED演講中也提到的:
編程,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它必須要經歷很多很多次試驗,才能等到程序成功運行的神奇時刻。 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所以,請不要總是為人生的局部最優解而哭泣。
走出認知局限,你才能遇到無垠的曠野,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
![]()
學會不和小事糾纏
日子才能過得游刃有余
其實人生想要過得舒心,就兩件事:別糾結,別糊涂。
減少日常小事的決策時間,才能釋放出更多的心力資源,在重要的事情上更游刃有余。
1、學會區分大事和小事。
小事:指日常、細碎性的事務,不影響人生方向的選擇。
比如買這件白T還是那件,就算糾結半天,對幸福感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大事:指涉及重大目標、長遠影響或自身核心利益的事情。
比如升學、求職、跳槽、轉行、結婚、生子等等,需要花時間做長遠的決策。
當我們能夠分清大事和小事的界限,用80%的精力聚焦在影響人生的20%關鍵事情上,生活也會變得更有秩序。
2、建立需求排序,理清楚什么是對自己更重要的。
當你因為某個細節不夠完美而陷入焦慮時,請立刻啟動這個簡單的暫停機制。
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真正的目標是什么?
我現在盯的細節,或在意的這個小事,能幫我離目標更近么?
比如寫工作年終總結,首要目標是讓領導直觀地了解這一年你所做出的成果,逐條羅列。
而PPT的排版、配色、動畫效果,則屬于可以錦上添花的細節,要學會“抓大放小”。
![]()
3、嘗試“差不多就行”的法則,凡事先粗糙地開始。
先完成,再優化,不消耗自己。
允許自己和事情以不完美的狀態開始,是對抗拖延最有效的方式。
比如你想要減肥,別花太多時間研究網上鋪天蓋地的高效減肥燃脂攻略,糾結跑步還是無氧運動、在家練習還是去健身房。
先粗糙地開始,戒掉夜宵奶茶,每天早睡10分鐘,堅持每日步行5000步,少吃碳水,一個月后,身體自然會給出正向反饋。
然后再根據一個月后的成果,精準地迭代減肥計劃。
別讓“細節的精致”,錯過了“真正的開始”。
三分鐘熱度也有三分鐘的收獲和體驗,你所邁開的每一步都算數。
4、在小事上多聽從第一念,念起即行。
在工作和生活習慣中,建立一系列無需思索的固定動作,對小事進行“規范化”。
比如固定一周鍛煉幾次、自己做飯幾次、點外賣幾次等。
這些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會再消耗決策能量,從而讓我們得以把心力,留給其他更需要創造力的事情上。
同時,學會在小事上及時滿足自己:
好吃的東西第一口就吃,買了新的護膚品就第一時間試用,買了貴的衣服就立馬開開心心地穿出門……
念起即行,及時滿足自己,這本身就能讓人保持一種主動快樂的心情。
![]()
![]()
人生中最奢侈的,從來不是金錢,而是我們有限的精力與心力。
每一次在小事上的過度糾結,都在悄悄消耗我們寶貴的注意力與意志力。
不妨允許自己松弛一些、大膽一點。
慢慢的你會發現:人生的容錯率,遠比你想象中更高。
與其執著于每件小事都必須完美,不如學會抓大放小。
把心力留給那些真正能塑造你生命的事,而不是消耗在無關緊要的細節中。
要知道,你的注意力流向哪里,你的人生便會走向哪里。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蝎子的瞳孔
編輯:老啊嘛、笛子
圖源:圖蟲創意
如果你也經常容易因為一些小事糾結,陷入內耗,也許你需要找到的并不是消滅不安的方法,而是與不安共處的方式。
今晚,壹心理直播特別欄目【心理八點鐘】重磅來襲,知名民謠歌手、詩人兼作家周云蓬作客壹心理直播間。周云蓬老師將分享如何放下“消除不安”的執念,一步步靠近內心自由的生活狀態。今晚,他將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與不安共處:擁抱內心自由的人生。
今晚八點,來壹心理視頻號直播間,和周云蓬老師、心理咨詢師鄭云宏一起學習與不安共處,找尋通往內心自由的人生路徑!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