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適逢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40周年,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通過20周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
近日,第三屆良渚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辦,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位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負責人、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齊聚杭州,圍繞“文明重光:文化遺產與人類文化多樣性”展開深入交流與對話。
從首屆論壇聚焦“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到第二屆探討“交流互鑒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再到本屆關注“文化遺產與人類文化多樣性”,良渚論壇的主題演進,折射出全球文明對話的持續探索,見證著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人類文明發展道路日益成為國際共識,并在文化和旅游等領域落地生根。
在中國西南,大足石刻通過完成42處中小石窟保護利用示范項目,為區域性石質文物應對氣候風險提供了系統范本。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蔣思維在論壇上介紹,研究院構建起集文物醫院、安防中心與監測預警平臺于一體的科技保護體系,覆蓋十八大類70個子項監測內容,實現對石窟微環境與本體狀態的全天候精準監護,尤其是在潮濕環境下石窟寺微裂隙滲水治理這一世界性難題上,大足石刻取得關鍵技術突破,成果已惠及多地,為全球相似環境的石窟保護貢獻了可復制的“中國方案”。
文明對話不僅需要應對現實挑戰,也需在歷史縱深中尋找智慧。法國國家預防性考古研究院創始主席讓-保羅·德穆勒指出,文化傳承是維系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文化身份的關鍵紐帶。他結合法國經驗談到,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每年約有5萬公頃土地用于工程建設,每公里的推進都可能帶來重要遺址的發現,在發展中實現對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全球各國可以深入互學互鑒。他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從村落發展到具有國家形態的社會組織,為理解人類早期復雜社會的演進提供了關鍵參照,而中國獨特的技術傳統與研究視角,也為全球考古學拓展認知邊界提供了可能。
此類專業對話正逐步沉淀為機制化合作。論壇期間,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發布《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杭州宣言》。“宣言的發布標志著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之間的合作進入新階段。”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羅文利表示,未來該聯盟各成員機構將通過更緊密的協作與創新,共同推動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與展示。據悉,隨著亞美尼亞歷史博物館等8家新成員加入,該聯盟成員總數已達180家,覆蓋全球五大洲。
論壇期間,一系列文化活動將文明對話從會場延伸至生活場景,以藝術與創意詮釋和合共生。
由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等聯合打造的世界“詩舞音畫”藝術雅集,邀請全球近30個國家的藝術家進行共創展演。“文明共生不是消弭差異,而是歌頌差異,實現和諧共處。”格林納達旅游、創意經濟和文化部首席文化官凱爾文·雅各布表示,中國為全球搭建文化對話平臺,推動不同文明間的尊重與合作。
在“良渚之光”中美交響樂團專場音樂會上,浙江交響樂團與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聯袂演出。“音樂擁有將我們緊密相連的獨特力量,今晚的合奏完美展現了我們如何通過音樂找到共同點。”費城交響樂團總裁睿恩德表示,這種通過音樂實現的雙向交流,正是該樂團自1973年以來訪華演出交流的初心。
良渚文創市集匯聚了近200家國內外文創機構,從“網紅”文創到特色品牌,游客在“可逛可玩可品”的體驗中感受文明多樣性。
2025年11月5日《中國文化報》
第2版刊發特別報道
《文明互鑒的“良渚答案”》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