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臨睡前,兒子磨磨蹭蹭不肯關燈,小聲嘟囔:“媽,明天就期中考了,我心里一點底都沒有。”
我懂。這小子,就是個典型的“普娃”——不上不下,卡在中間。你說他不努力吧,作業天天寫到挺晚;你說他努力吧,成績單永遠在中游打轉。
我壓下心里那點習慣性的焦躁,故作輕松地回他:
“上初中后大考小考跟吃飯似的,你都‘身經百戰’了,還緊張什么?變雞變鴨早定型了,別想太多,明天仔細點兒,不在粗心的地方丟分就行。”
他突然靈光一閃似的:“要不……你幫我請個假?我好好準備,沖刺期末,一鳴驚人!”
我笑了,這小子又在做“白日求生夢”。于是我說:“擔心什么?要知道,學渣才擁有最大的進步空間!”
他一聽“學渣”倆字,立馬不樂意了:“怎么,我在你心里就這個定位啊?學霸努力就沒進步了?”
我耐心解釋:
“學霸站在山頂,從99分到100分,那一步比登天還難,那是精益求精。可學渣呢?從50分到60分,是一次及格的跨越;從60分到80分,是一次良好的飛躍;從80分到90分,那就是直奔優秀!這每一步,大家都看得見,多帥!”
“所以,學渣只要稍微努努力,就一定能進步!”
他聽完,琢磨了一會兒,點點頭:“好像……是這么個道理。”
第二天早上我問他睡得咋樣,他回了我一個字:“很nice!”
我心里又好笑又釋然:看來,果然是學渣本尊,這“反向雞湯”對這類娃,還是對路的。
看著他一身輕松地揮手走進校門,我忽然明白:對于我們這些“普娃”的家長來說,有幾個坎,必須自己先邁過去。
![]()
1、普娃,是最需要被理解的一群孩子
我們得承認,大多數孩子,既不是天賦異稟的學霸,也不是徹底躺平的學渣。他們是站在中間那片廣闊無垠的“普娃高原”上的孩子。
這群孩子,別看他們平時稀里糊涂、馬馬虎虎,其實心里比誰都矛盾。
他們被隱沒在人群里,不太起眼,但暗地里對自己也有期待。只是這份期待,被一次又一次“努力了也就這樣”的結果,深深地埋了起來。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經常使了七分力,只能收回五分成績。那種深深的無力感,才是他們沉默和回避的真正原因。
于是他們學會了假裝不在乎。“我就這樣了”“我沒認真考”,成了他們最常用的保護色。其實,他們是怕了——怕全力以赴之后,還是那個不起眼的自己,那點可憐的自尊心就真的碎成渣了。
前有學霸的“神仙分數”碾壓,后有“擺爛”同學的“輕松自在”誘惑,他們卡在中間,缺乏關注,也缺乏肯定。他們的內心,比誰都渴望一次像樣的“逆襲”,向所有人,也向自己證明:“我可以!”
而我們做家長的,見到普娃常常氣他不爭氣,要么在邊上不斷鼓勁“你要加油,你一定要考好,你一定能考好!”要么橫向比較:“你看人家×××,也沒什么大不了,你又沒有缺胳膊少腿,你不使出全力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明明沒有學霸的真功夫,卻硬要讓普娃照著學霸的標準努力,孩子不徹底擺爛,都算是對親情最大的尊重了。
一句“學渣才有進步空間”,看似玩笑話,其實是一劑“心理緩釋膠囊”。讓孩子重新定位自己,大不了讓自己低到塵埃,在可控的程度里,學會奮然起跳,看到自己的爆發力。
而他的潛臺詞還有:“孩子,媽媽看見了你的處境,也接納你現在的水平。我都能接納你學渣的樣子,你還有什么不能卸下千斤重擔,輕裝上陣跑得更遠?”
2、總拿孩子跟別人比,就是給他挖坑
我們這代家長,好像天生就活在“比較”里。比工作,比房子,最后比的,還是孩子。可我們忘了,對于孩子來說,這種無休止的橫向比較,是他們自信心最大的殺手。
“你看×××,又考了第一!”“你們班這次平均分都那么高,你怎么就拖后腿了?”
這些話,像刀子一樣,把孩子拉入了一場場永無寧日的“排位賽”,在這場比賽中,他們永遠是個失敗者。
面對普娃,我們做家長的,更要做的是把孩子從這場殘酷的“排位賽”中拉出來,帶他走進屬于自己的“進步賽”。
“這次比上次多做對一道題,就是勝利!”“這個月搞懂了一個之前一直迷糊的知識點,就是大收獲!”
當我們把“成功”的定義,從“考過別人”調整為“超越自己”,孩子眼里的世界,會一下子變得開闊起來。每一次微小的進步,都變得清晰可見,都值得被慶祝。這種來自內部的、可持續的驅動力,遠比外部的壓力和攀比,要有力得多。
3、父母的釋然,是孩子最好的促動力
我回顧自己的心態,這情況要是放在一年前,我一定無比焦灼,可如今,我卻可以反過來安慰孩子,是我這個當媽的“投降”了嗎?不,我覺得是“清醒”了。
我們得摸著良心承認,我們孩子的天花板,可能就在那里。有些孩子是來報恩的,有些孩子,大概是來渡我們的。逼,是沒用的,除了把親子關系逼到懸崖邊上,雞飛狗跳,啥也得不到。
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是家庭教育真正開始的起點。
昨天群里一位媽媽分享的一段話,讓我特別有感觸,她說:
“看懂了學習的本質,再看看手上的材料,就有個大方向了。未來無論你做辦公室還是搞科研,還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經濟價值都是相等的,可能唯一的差距就是不能為歷史進程做貢獻吧。”
是啊,當我們放下那種“我必須培養出一個天才”的執念,接納他的普通也是一種有價值的成長,我們看孩子的眼神也會變,跟他說話的語氣也會軟,這種轉變,孩子是能瞬間感知到的。他反抗的從來不是學習本身,而是被指責、被命令的感覺。
讓孩子回歸做自己,他才能活出自己的風采。
與“普娃”相伴的這場修行,最終教會我的,不是如何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而是如何接納一個平凡的孩子,并深深地愛著這個真實的、不完美的他。
也許他永遠也站不上學霸的山頂,但那又怎樣呢?看著他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找到自己的節奏,為自己每一個微小的進步而欣喜,成為一個樂觀、堅韌的“生活家”。
這也應該成為我們這些家長,能看到的,最棒、最溫暖的風景。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育心得,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