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知道幫同學出頭打架不是講義氣,反而可能犯了法!”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未成年人道德法治體驗館(以下簡稱“道德法治體驗館”)的模擬法庭里,剛卸下“被告”身份的初中生小宇,向旁聽席同學說。這一幕,正是南潯法院“法官媽媽”團隊探索“陪伴式未成年人司法”的生動縮影。
走進道德法治體驗館,在模擬法庭,學生們扮演法官、檢察官,沉浸式開展真實案例模擬。在虛擬體驗區,他們“親歷”違法后果,直觀感受法律邊界。曾有孩子在體驗VR打賞充值后小聲說:“好怕爸媽生氣。”“法官媽媽”沒有批評,而是陪他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未成年人充值的條款,教他如何與父母溝通。
然而,線下的陪伴再貼心,也難抵鄉鎮學校與城區法院之間的距離。南潯法院從建院之初,“法官媽媽”就堅持開展法治副校長普法教育課堂,但受限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那時的法治課常常“半年見一次”。
為了讓法治教育不被距離阻隔,“法官媽媽云課堂”應運而生。每周“法官媽媽”的身影會準時出現在轄區學生的課堂屏幕上,校園欺凌、網絡權益、家庭矛盾等都是師生關心的話題。課后,學生可以通過“春風心語”法官信箱繼續提問。今年,一名留守兒童留言求助父母離婚后見不到媽媽的困境,“法官媽媽”聯合社區開展調解,最終幫助孩子實現了每月見媽媽的心愿。這種“孩子提問、法官回應、課后跟進”的模式,讓云課堂成了“不下線的陪伴”。
通過法治副校長實質化運行機制,“法官媽媽”們定期走進校園,不是“講一節課”,而是“陪一段路”……常有人問,基層法院做法治教育,最該守住什么?我堅信:法治教育,不是讓孩子記住多少法條,而是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法治的種子,讓它伴隨成長、發芽、開花。南潯法院用22年的堅守證明,最好的法治教育,不在講堂上,而在陪伴中。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橫街學校法治副校長、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庭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5日 第04版
作者:沙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