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檔案記錄著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一旦缺失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產生無法挽回的損失。在浙江湖州,只要打開手機,即可輕松實現人生重要節點檔案的掌上查閱。
一封泛黃的知青招工名冊,讓輾轉三地的退休職工老張落下心頭大石;幾張斑駁的土地房產所有證存根,為跨省訴訟的周先生補全了關鍵證據……近年來,湖州市檔案館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率先接入全國檔案查詢利用服務平臺及“浙里辦”移動端,推動檔案服務從“紙間”邁向“指尖”,讓沉寂的檔案資料在云端“活”起來,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20世紀80年代的單位調動通知單和工資單,居然用手機就查到了!”家住湖州市吳興區的樓先生為辦理退休,需補辦早年工作經歷證明。他在“浙里辦”App提交了查檔申請。不到2小時,市檔案館工作人員便來電告知:檔案已找到,電子件可直接下載,紙質件免費郵寄到家。
“放在過去,得先跑老家檔案館,再找人社局,由于原單位已破產還得輾轉聯系,辦不辦得下來還難說。”樓先生感慨。如今,他輕點手機就解決了難題。
群眾需求在哪里,檔案工作就覆蓋到哪里。支撐這個變化的是湖州檔案服務的系統性重塑。2022年,湖州市檔案館全面對接全國檔案查詢利用服務平臺,并深度融入“浙里辦”政務服務體系,推出“一網通辦”查檔模塊。群眾只需實名認證,即可在線提交查檔申請,后臺通過電子檔案庫智能檢索、跨館聯動機制,實現“一點申請、全網響應”。
“目前市館95%的民生類檔案實現數字化,查檔響應時間從平均5天壓縮至24小時內。”湖州市檔案館館長陸利明說,平臺已覆蓋婚姻、學籍等高頻查檔事項,今年以來線上辦理量同比增長210%。
“人在湖州,要查上海的檔案,原本覺得是天方夜譚。”從事地方志研究的劉教授在研究長三角移民史時,需調閱一批湖州籍人士在上海的舊戶籍檔案。通過全國檔案查詢利用服務平臺提交申請后,上海市檔案館很快提供了數字化副本。
“這得益于跨館協同機制的建立。”湖州市檔案館副館長胡川青介紹,平臺通過統一數據標準接口,打通了全國3000多家綜合檔案館的“信息孤島”。目前,湖州已與長三角地區上百家檔案館建立即時響應機制,群眾可異地查檔、就地出證。
此外,針對部分未聯網專項檔案(如公證、房產檔案),湖州創新推出“檔案查詢一件事”導辦服務:系統智能識別群眾需求,自動跳轉至對應部門申請入口,或生成辦理指南和導航路線,避免群眾“摸不著門”。
從塵封庫房到云端共享,湖州檔案服務的變遷,正是“互聯網+政務服務”惠及民生的生動注腳。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