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人民檢察院自2018年起,在轄區掛牌成立113個“春曉工作室”,廣泛開展青少年權益保護和違法犯罪預防工作。多年的法治副校長和“春曉工作室”普法經歷表明,講好法治課,關鍵在于從“灌輸者”向“引導者”轉變,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和情感共鳴。
講好法治課,傳統的“我講你聽”式授課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和疏離,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多元互動場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我院四大普法基地,在線下基地配備了VR體驗儀、模擬電信網絡詐騙系統互動設備,通過沉浸式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運用“真人特征+動漫元素”的混合建模技術合成AI檢察官“I春曉”,以未成年人喜愛的虛擬主播形式開展未成年人法治宣傳。
講好法治課,還需要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和現實需求量身定制“教材”。對小學生,重在“啟蒙”與“感知”。課程設計主要突出趣味性、互動性和體驗性,可采用卡通動畫、圖文故事、情景游戲等方式,讓小學生初步建立對“法”的親切感和對基本行為規范的認知。對初中生,重在“明理”與“認同”。課程內容結合他們關注的社交、網絡、情感等問題,選取學生欺凌、網絡沉迷、青春期自我保護等真實案例,以案例代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法律情境,將外在的法律知識內化為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對高中生,重在“思辨”與“責任”。課程要注重引導他們將法律知識與公民責任聯系起來,可采取模擬法庭等互動形式,讓學生扮演法官、檢察官、辯護人、被告人等角色,完整經歷庭審流程,從而意識到必須敬畏法律、擔當責任。
講好法治課,要以情感觸動和價值引領,培育學生法治信仰。在講述案例時,要引導學生關注被害者權益保護、加害者悔過自新等話題,讓法律課程充滿法治的溫度和人文的關懷。如在介紹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時,可通過幫教成功重返正軌的未成年人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法律給予的改過機會和社會的包容;講解學生欺凌時加入人際交往的邊界、自我情緒的管控,讓法治課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實用指南”。
(作者系廣西賀州第四高級中學法治副校長、廣西賀州八步區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5日 第04版
作者:馮薏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