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北新聞網)
轉自:河北新聞網
閱讀提示
前不久,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發布《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第二批)》,秦皇島市七里海潟湖生態減災案例成為收錄其中的9個典型案例之一。
潟湖,是指被沙嘴、沙壩或珊瑚分割而與外海相分離的局部海水水域。七里海潟湖位于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潟湖、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的重要節點,也是河北省提升海洋碳匯能力、增強海洋防災減災功能的重要海洋生態系統。
通過協議退養還濕、微地形改造、岸線修復等生態減災修復措施,目前七里海潟湖水面面積恢復至2015年的3倍,同時構建起“空—天—地—海”一體化海洋災害預警監測體系,區域生態功能得到改善,防災減災能力有效提升。
![]()
七里海潟湖湖面上群鳥飛舞。(攝于2025年10月12日) 費明健攝
退養還濕
水面面積擴大至十年前的3倍
10月20日,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秋高氣爽。16時,正值退潮時分,七里海潟湖的低潮高地上,成群的水鳥聚在一起,有的悠閑漫步,有的將腦袋扎進水中覓食。突然一群水鳥騰空而起,引得眾多同伴振翅響應,在七里海潟湖上空盤旋,很是壯觀。
七里海潟湖處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每年10月和11月,都會有大批候鳥飛臨這里中轉停歇,再向南遷徙。
今年72歲的費明健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北戴河新區護飛隊隊長。他從小生活在七里海潟湖旁的侯里村,經常拍攝和救助七里海的野生鳥類。
“這些天,我們觀測到東方白鸛、白枕鶴等大型涉禽,還有白琵鷺、小天鵝、反嘴鷸等一些體形較小的候鳥。”費明健說,近兩年回來的鳥越來越多,去年,七里海潟湖外圍布設了一米多高的圍欄進行封閉管理,水鳥們有了更自由安全的“驛站”。
七里海潟湖鷗鳥翔集的原生態勝景,是過去十年持續治理和科學監管換來的。
為提升區域生態服務功能和海洋災害防治能力,2016年到2023年,秦皇島市先后開展了兩期七里海潟湖濕地生態減災修復工作。
10月21日,秦皇島市海洋和漁業局。海域科副科長王威龍在電腦上打開七里海潟湖治理前后的衛星地圖作對比,其中最直觀的變化是潟湖面積的擴大。
“看,在2015年的圖上,潟湖里這些密密麻麻的條形區域,都是漁民為養殖魚蝦、海參等修筑起來的圍堰;在2023年的圖上,它們消失了。”王威龍說。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向海要經濟”的大背景下,圍海養殖迅速發展。到2015年,七里海潟湖水面面積縮減至歷史規模的14%,僅剩286公頃。
如果說曾經的七里海潟湖是個“臉盆”,到2015年,它已經縮小成一只“小碗”。
七里海潟湖生態空間縮減,直接影響其防災減災能力。
“這些人工圍堰阻礙了泥沙自然輸運,改變了海岸動力平衡,濕地蓄滯洪水能力大幅下降,暴雨時地表徑流難以及時消納,加劇內澇風險,直接威脅周邊農田與居民區安全。”王威龍說。
同時,圍海養殖還會破壞水生生物和鳥類的棲息環境。圍墾侵占候鳥棲息地、破壞魚類洄游通道,養殖過程中過量投放飼料、抗生素及排泄物積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有害藻類爆發,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下降。
![]()
七里海潟湖濕地生態減災修復過程中,工程車進行拆除養殖圍堰作業。(攝于2022年9月) 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八地質大隊供圖
“要修復七里海生態環境,需要退養還濕,最大程度恢復濕地水域面積。”王威龍說。
為此,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通過與養殖戶簽訂退養協議,分兩批清退了七里海潟湖內的全部養殖廠房、圍堰等構筑物,使潟湖面積擴大至853.47公頃,是修復前的3倍。
修復后,七里海潟湖區域生態功能得到改善。各類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含量呈下降趨勢。大型底棲生物個體密度平均值,由修復前的每平方米20.71個增加到60.83個,鳥類由13目26科85種增加至15目29科165種。
幾乎每天都在七里海周圍巡護的費明健告訴記者,最近幾年他常常拍到一些之前沒見過的珍稀鳥類,而這,就是七里海潟湖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的縮影。
![]()
10月22日,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八地質大隊工作人員陳作藝介紹七里海潟湖濕地生態預警監測系統如何發揮作用。 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云攝
岸線修復
吸收和分散海浪能量增強
10月20日17時,一艘艘運輸扇貝的貨船駛入位于七里海潟湖納潮通道的新開口漁港。漁民把傳送帶架在漁船和貨車之間,將船上的扇貝養殖籠用傳送帶送到貨車上。
這條納潮通道長約1.9公里,是七里海潟湖通往渤海的“門戶”。
過去,由于周邊居民生活污水和養殖池塘廢水都排入潟湖內,導致區域水體質量較差,納潮通道淤積,水體交換不暢,許多垃圾漂浮在湖面上。
“扇貝養殖在渤海近海,海水水質直接影響扇貝產量,我們最擔心的就是潟湖及上游河道垃圾入海污染海水。”扇貝養殖戶劉玉柱說,這幾年潟湖里的垃圾少多了,附近海水水質越來越好,扇貝產量每年都在增加。
養殖戶有這樣的感受,原因之一是七里海潟湖生態減災修復項目對納潮通道開展了清淤工作。
“清淤后,水深從3米增加到4.5米。”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八地質大隊是修復項目技術支撐單位,該大隊工程師周龍指著新開口漁港一艘貨船說,像這樣30多米的大型漁船,過去只能等待高潮時靠港,很影響作業效率,現在能隨時靠港。
潟湖“門戶”擴大,加之潟湖面積增加,納潮量提升至原來的2.82倍,單位時間水體交換量增加30%以上。
“這樣的‘吞吐’能力,可以有效緩解極端降雨引發的內澇風險,減少洪水對周邊城鎮和農田的威脅。”周龍說。
比納潮通道變化更直觀的,是修復后的潟湖岸線。
10月21日,記者驅車沿著七里海岸線公路一路前行。陽光下,潟湖岸邊大片大片的鹽地堿蓬綻放出火紅色彩,像一張張紅色的地毯綿延鋪展。10月,正是觀賞七里海“紅海灘”最好的時節。
“要修復多年遭受破壞的岸線,鹽地堿蓬是‘開路先鋒’,它是‘吃鹽能手’,能夠改良土壤,幫助修復生態環境。”周龍說。
草只是最靠近七里海潟湖的一層植被。自岸向海,修復岸線按照“喬—灌—草”分層種植模式,先后栽植了刺槐、竹柳等喬木28998株,紫穗槐、絢麗海棠等灌木108113株,蘆葦等水生植物37.27公頃,噴播堿蓬植草66.39公頃。
值得注意的是,修復岸線所用的土幾乎全部來自拆除養殖池埂的土方,共281.7萬立方米。
“這種就地取材、拆舊建新的辦法,節省了大量的土方運輸成本,實現了生態修復和資源利用雙贏。”周龍說。
在后期管護中,對七里海潟湖進行土壤理化性質分析、水鹽運動分析,針對性選擇回填種植土,增施腐熟有機肥,調節土壤pH值,保證了植被成活率在90%以上。
2016年至今,七里海潟湖濕地生態減災修復項目共實施微地形改造610.52公頃,通過植被種植,將15.61千米人工岸線轉化為生態恢復岸線,顯著增強海岸線穩定性。
這條生態恢復岸線,是一道防災減災的柔性安全屏障,它能吸收和分散海浪能量,降低風暴潮對堤壩和內陸的沖擊。
![]()
10月20日,七里海潟湖岸邊大片大片的鹽地堿蓬綻放出火紅色彩。 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云攝
技術賦能
讓濕地保護“耳聰目明”
10月22日,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八地質大隊海洋大數據中心,工作人員正通過七里海潟湖濕地生態預警監測系統查看潟湖的實時監測數據。
“監測系統可以對與海洋生態災害相關的風向、風速、雨量、溫濕度、氣壓、太陽輻射、鹽度、溶解氧、葉綠素a、水體營養鹽、海浪等20多項指標進行全天候宏觀和微觀監測。”技術人員陳作藝說。
七里海潟湖濕地生態預警監測系統,是河北省首個濱海濕地立體在線監測體系,202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這些基于氣象、濕地、海洋的實時監測數據,極大提升了相關部門對濕地生態防災減災的監測能力。
如果說七里海潟湖濕地生態預警監測系統是“智慧大腦”,布設在七里海潟湖各處的25個監測站,就是為“大腦”采集數據的“眼睛”。
10月20日,站在七里海潟湖的北岸,陳作藝通過調整手機相機焦距,把建在西岸的6號站位監測站拉近。
這是一座陸上監測站,從遠處看是一座約四五層樓高的鐵塔,在鐵塔的不同高度,安裝著監測氣象、鳥類、渦動通量、植被、土壤的多個功能不一的傳感器。這是七里海潟湖的“陸上之眼”之一。
七里海潟湖還有“海上之眼”——海上觀測浮標。它位于潟湖中央,看上去是個“隨波逐流”的黃色小船。
“海上觀測浮標是一種錨定于海上長期、連續、全天候、自動化海洋觀測裝備,它可以自動、定點、實時對水溫、鹽度、電導率、pH值、溶解氧、葉綠素a、營養鹽、海面波浪等數據進行監測。”陳作藝說。
此外,七里海潟湖上空還常有“空中之眼”無人機執行日常巡查任務。
地質八隊的無人機操作人員只需在控制室一鍵啟動,無人機即可起飛,利用搭載的紅外攝像機等設備對七里海潟湖進行全域、高效、精準的智能巡查。
“過去人力巡邏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一輪工作,巡邏時間長,覆蓋面不全,有問題很難及時發現。如今,運用無人機,巡查一圈只需要30分鐘,主要查看是否有人員違規進入或違規作業,相比人力巡邏,響應快速,處理高效,對潟湖內動植物影響更小。”周龍說。
事實上,2023年以來,上述場景已逐漸成為七里海潟湖濕地海洋災害預警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技標配”。
目前,借助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陸上監測站、海上觀測浮標、數值模擬和人工智能等多項技術手段,秦皇島市已經在七里海潟湖構建起“空—天—地—海”一體化海洋災害預警監測體系,讓濕地保護從人海戰術轉向技術賦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七里海潟湖生態環境的改善,也帶來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修復后的七里海潟湖,吸引了眾多投資項目落地北戴河新區,2024年該區旅游人數增加至1174萬人次。
緊鄰七里海潟湖的漁田七里海度假風景區,自2023年運營以來迅速成為熱門景區。旅游高峰期,度假村工作人員數量接近千人,為居住在周邊的村民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
“七里海潟湖地處河北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探索與保護區管理中心、北戴河新區海洋和漁業局聯動管理的長效機制,推動海洋碳匯交易,讓七里海潟湖持久發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王威龍說。(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云 宋柏松)
記者感言
讓修復治理更凸顯“基于自然”
在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七里海潟湖中,一片片低潮高地像潟湖中的小島,為鳥類提供了覓食、休息的“驛站”。
潟湖中這樣高低起伏的地形,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七里海潟湖濕地生態減災修復過程中人工設計出來的。但這種設計努力追求接近自然,很適合鳥類棲居。
作為我國海岸帶保護修復的創新實踐,七里海潟湖生態減災堅持保護優先,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因地制宜采取修復措施,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另一方面也響應了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積極倡導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實現了生態與減災的協同增效。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風暴潮、海岸侵蝕等海洋災害風險日益加劇,嚴重威脅群眾生命安全和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而傳統海岸硬質防護工程措施,在經濟成本和可持續性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顯,治理修復向生態化轉型的需求愈發迫切。相較而言,紅樹林、珊瑚礁等海岸帶生態系統能夠有效消浪弱流、促淤保灘,顯示出天然“海洋衛士”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全國在海岸帶地區部署了一系列保護修復項目。許多項目都注重充分發揮紅樹林、濱海鹽沼、砂質海岸、海草床、牡蠣礁等自然生態系統的消浪弱流和固灘護岸功能,構建更具韌性、更加安全的海岸帶。仔細觀察收錄進IUCN《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第二批)》的9個案例,無不體現出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山東省威海市好運角創新實施“退養還灘”,在不進行人工補沙的情況下,通過恢復自然水動力條件,成功恢復了18公頃沙灘,展現了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強大潛力。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在海灣修復中,建起外灣“沙灘—生態護坡—防護林”和內灣“紅樹林—生態護坡”綜合生態減災體系,實現了波高衰減率最高達63.7%的顯著成效。
浙江省寧波市花岙島構建“沙灘緩沖—護岸防護—山體穩固”的生態減災格局,發展“旅游—文化—漁業”多元化產業,探索出一條海島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減災協同增效的特色之路。
這些案例表明,生態減災協同增效不僅技術上可行,還能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濱海地區落地,構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韌性海岸的有效路徑。
隨著全球對“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認同度不斷提高,相信在生態保護修復創新實踐中,會有更多結合當地特點、運用先進技術、凝聚實踐智慧的生態減災方案涌現出來。
文/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