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齊蓓 尹申申 記者 于露)60年耕耘、荒灘變林海,從“不毛之地”到“天然氧吧”,一片森林如何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日前,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22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120余名師生,走進江蘇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開展了一場生動的實地調研,在一草一木間探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答案。
![]()
調研首站,師生們便被這片廣袤林海的“前世今生”所震撼。園區前身為1965年成立的東臺林場,經過近六十年的持續生態修復,如今總面積已超過4156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85%,成為全國沿海地區規模最大的人造平原森林。這里擁有水杉林1.3萬畝、楊樹林1.5萬畝,各類植物628種、鳥類414種、獸類36種,負氧離子平均濃度超過5200個每立方厘米,不僅是蘇北沿海重要的候鳥棲息地,更從昔日的鹽堿荒灘,蛻變為全國生態修復的典范。
作為全國首家零碳旅游度假區,黃海森林公園年固碳量高達147萬噸,僅水杉林年釋放氧氣就達3300噸,形成了巨大的碳匯資產。園區創新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發展碳匯交易和生態旅游,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新路。近年來,公園“森系”住宿產品擴容至3000余間,旅游收入與文創產值增長超50%,年接待游客量提升30%以上,有力帶動了周邊交通、餐飲、住宿等產業協同發展。
此次調研不僅是專業認知的深化,更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同學們詳細了解了森林公園的生態修復歷程、碳匯功能及可持續發展模式。看到生態旅游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管理、導覽、服務等就業崗位,促進了民生改善,同學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