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陳全 實習生 聶希子】近日,南安普頓大學在北京舉辦“全球就業力嘉年華”中國開放日活動。本次活動由南安普頓大學高級副校長(學術)菲利普·賴特教授(Prof. Phillip Wright)領銜,同時匯聚來自學校多個學院的教授與職業發展專家,圍繞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養、學科創新與就業競爭力展開深度對話。
南安普頓大學因其卓越的研究與教學享譽全球,在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87位,躋身世界百強,并在多個學科領域表現出色。此外,南安普頓大學在全球就業市場上競爭力十足,根據《2025年英國畢業生就業市場報告》,該校在2024-2025年度最受雇主青睞的大學排名中位列12名。
面對中國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高度關注,賴特教授表示:“我們非常理解就業對中國學生的重要性。作為一所大學,我們對此極為重視,而我們的畢業生的高就業率充分體現了校方在這一方面的堅定承諾。”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南安普頓大學校園。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入學前到畢業后:打造全周期就業支持體系
南安普頓大學將就業力培養深度嵌入學生成長的全鏈條,形成覆蓋“入學前-在校期-畢業后”的三階段支持體系。
入學前階段,學校專為中國學生推出CareerReady+項目,幫助學生在收到錄取通知后即開始就業準備。學校職業發展主任凱蒂·戈登(Katy Gordon)介紹:“該項目與微博、乒創數字科技等知名互聯網企業合作,通過系列線上課程聚焦個人品牌建設,力求讓學生在求職市場上占據先機。完成課程的學生還可申請大學國際辦公室為期六個月的帶薪實習崗位。”
在校期間,學校通過“成功未來計劃”(Successful Futures)項目將就業技能深度融入學習全過程。該項目將全校565個學位課程映射到綜合就業能力框架中,并嵌入職業相關的學習路徑。“同時,我們還將課外活動納入就業力體系的評估中。南安普頓大學的校園氛圍非常活躍,擁有豐富的社團和活動。這些活動同樣重要,因為大學生活不僅關乎課程學習,也關乎人際交往與人脈拓展。”賴特補充道。
畢業后,學校依托豐富校友資源,并與中國英國商會以及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緊密合作,為畢業生提供持續的就業指導和資源支持。賴特教授指出:“我們在中國擁有3.6萬名校友,他們活躍在各個行業——無論是私營部門還是政府部門。這樣的校友網絡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就業市場,同時也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經驗、建議與指導。我們正不斷擴展和利用這些資源,最大程度地為學生創造機會。”
此外,學校的電子導師平臺(e-mentoring)成為貫穿全周期的重要紐帶。據戈登介紹,該平臺目前已匯聚7,000名導師和9,000名學生,確保學生在留學旅程的每個階段都能獲得針對性指導,真正實現全周期賦能。
從現實問題到解決方案:實踐導向的跨學科培養
南安普頓大學以“實踐導向”為核心,通過跨學科課程設計、真實項目參與和產業合作,培養學生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
學校環境與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阿姆利特帕爾·穆德教授(Pro. Amritpal Mudher)以科學家培養為例,生動地說明了這一理念的落地方式。“就像一根蠟燭可以點亮許多蠟燭一樣,明天的科學家必須由今天的科學家來培養。在南安普頓大學,這一愿景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第一,這些科學家自己設計課程,確保以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第二,當學生在我們的實驗室工作并參與研究項目時,他們不僅獲得理論知識和技術經驗,更是實際參與解決科學家當前研究的真實問題。”
經濟與社會科學院院長科拉多·朱利耶蒂(Prof. Corrado Giulietti)教授則指出,學院通過跨學科課程設計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例如,政治與經濟學的聯合學位使學生同時從政治和經濟視角分析全球貿易問題。此外,所有學生接受彭博終端培訓,這是高度可遷移的技能。”在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他補充道:“學生通過分析中國環境政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學會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在南安普敦大學,我們將自己描述為‘三螺旋型大學’,也就是說,我們將研究、知識交流與企業合作,以及教育緊密整合在一起。這種緊密聯系是我們運作的基礎——我們認為僅關注其中某一方面是遠遠不夠的,”賴特總結道,“我們與來自不同領域的許多國際公司合作,從制藥、交通到能源等行業都有涉及。事實上,我們在英國的創新和企業合作方面名列前茅,這一點已通過獨立評估得到驗證,也是衡量我們成功的重要指標。”
AI賦能全學科:塑造未來勞動力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人工智能的顛覆性影響,南安普頓大學將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入各學科領域,通過系統性課程設計和實踐應用,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正如賴特所說:“AI不僅是狹義的技術工具,更是新時代的通用技能。我們通過‘AI在南安普頓’(AI at Southampton)計劃,確保每個領域的學生都能理解其應用邏輯。”
人文學科與AI的碰撞同樣迸發出獨特火花。文理學院副院長布萊妮·惠特馬什教授(Prof. Bryony Whitmarsh)介紹,學院近年來陸續推出“翻譯、技術與數字傳播”“數字人文”“創意計算”等前沿碩士項目,持續拓展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在人文學科中的創新邊界。她特別提到去年舉辦的“音樂與AI藝術節”,認為此類活動不僅展現技術的藝術潛能,更“使觀眾能夠以創意方式體驗AI,并理解其潛力”,為學生提供了從感知到認知的全方位啟發。
在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AI已成為教學與研究的催化劑。“我們正利用AI推動個性化診療的突破,”穆德教授指出。她以乳腺癌治療為例,說明AI分型如何將通用方案轉變為精準治療。在心理學課程中,學生更通過實踐參與AI輔助的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分析,“從而掌握將AI從實驗室推向臨床的全流程能力”。
社會科學領域同樣積極擁抱這一新興趨勢。朱利耶蒂教授表示,學院開設了“AI與犯罪司法”等課程,旨在幫助學生理解AI如何改變警察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預防犯罪,從而進一步分析技術如何重塑社會體系。“這只是我們前進方向的一個例子——作為英國首批為非STEM專業開設AI課程的大學,我們致力于讓所有學生掌握這一時代必備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術層面外,南安普頓大學還將AI倫理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我們設立了‘負責任的AI’(Responsible AI)項目,不僅關注技術本身,更深入探討其倫理與社會維度,”賴特強調,“這是一個嚴肅的、全校范圍的工作,我們在這一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在活動的尾聲,當五位嘉賓被邀請描述對中國學生的印象時,一幅溫暖而充滿力量的群像徐徐展開。他們不約而同地看到了這群年輕人身上閃耀的珍貴品質:一種深知肩負期望而毅然選擇遠行的勇氣,一種在陌生文化中依然敞開懷抱的好奇心,以及在學術與生活的雙重挑戰中淬煉出的韌性。他們或許內斂,卻以獨特的方式探索世界——在實驗室里追求科學的精確,在人文思辨中探尋價值的深度,在跨文化協作中搭建理解的橋梁。正如南安普頓大學所堅信的,教育的使命不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守護這些可貴的品質,將潛藏的星光點燃為照亮未來的火焰,讓這些來自東方的探索者,成長為連接世界、塑造明天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