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山東頻道
“拆開這組電池,先測控溫模塊,再看電芯老化程度。”
“老師,觸點電壓異常,是不是焊點虛了?”
章丘中等職業學校新能源汽車實訓車間內,幾名學生蹲在電池組前,邊操作邊記錄。身旁,來自合作企業的一線工程師則俯身指點,手持熱成像儀逐項核查。電動扳手聲、翻頁記錄聲此起彼伏,一堂貼著生產現場的實踐課在車間里展開。
面向全市89所職業院校、31.6萬在校生,濟南把“育人即育產、上課即上崗”貫穿教學全過程,推進教學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對接,形成“政府搭臺、院校唱戲、企業主角”的運行機制,打造與地方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的應用型人才體系。
在章丘中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始于2014年,2022年起全面轉向新能源汽車方向:設備由企業出資引進,實訓教學由工程師主導推進。
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實行“三步走”:前期夯實“電池、電機、電控”基礎,中期開展整車系統教學,后期則選拔優秀學生參與企業研發。“我們的學生還沒畢業,企業就來提前簽約。”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負責人薛峰說。
![]()
章丘中等職業學校數控專業學生正在車間實操。崔子儀攝
數控實訓室里,高三學生李家億正在調試程序,加工齒輪聯動組件,誤差控制到0.01毫米以內;從“不敢碰機床”到“獨立完成加工”,得益于“生產區+研發區+實訓區”貫通安排,學生從“模仿者”走向“操作者、設計者”,學習內容與現場流程同步推進。
這種協同培養向更多院校、更多崗位延展。
“每一公里都是實打實練出來的。”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軌道交通系黨總支書記劉艷介紹,該校的軌道交通學院與濟南地鐵聯手推行“訂單式培養”模式:2年理論學習、0.5年企業導師帶教、0.5年跟崗實訓,學生須完成5000公里模擬駕駛,方可正式上崗。多批畢業生如今已成為濟南地鐵新線調試與運維的中堅力量。
信息與機電領域同樣貼近應用:小米聯合建設AIoT實踐基地,學生調試智能家居系統,門鈴感應、攝像回傳、語音播報連成一體;浪潮集團搭建5G實訓平臺,學生完成從數據采集到預測性維護、再到報警機制聯調的整套訓練,課程隨企業工藝更新而同步調整,課堂與場景對得上、跟得緊、用得上。
“職業教育+生產現場”的深度融合,離不開制度與資源保障。近年來,濟南累計投入118億元建設實訓基地,保障工位、設備與課程持續更新;企業參與制定48項人才評價標準,院校圍繞企業技術難題組織教學與訓練,崗位要求直接轉化為課程模塊;70%以上學生實現“畢業即就業”,多數在本地產業鏈上就近上崗,產教聯動由“對接”走向“嵌入”。
![]()
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軌道交通系學生正在練習操作。崔子儀攝
從車間里檢測新能源汽車電芯,到模擬駕駛艙中駛出地鐵“第一公里”,越來越多的課堂與崗位在同一條流程上銜接起來。濟南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艷表示,立足地方產業所需、推動技能型人才就地成長,是濟南職業教育探索“接地氣、供得上、育得準”的關鍵所在,也為產業發展提供了穩定可靠的人才支持。(莊潤澤、實習生崔子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