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應該在幾歲立規矩,怎么立規矩?
說實話,我真的非常不喜歡“立規矩”這個說法,因為這個說法會讓我們掉進一個陷阱里——它會讓我們在潛意識里認為,作為家長,我是規則的制定者、執法者,孩子是規則的服從者、要被我管理的人。
一旦陷入這種上下級的思維,我們就會不自覺地跟孩子站在對立面,很容易在孩子違反規矩時,本能地用指責或者懲罰的方式去糾正他。然后你就會發現:怎么我給孩子立了規矩以后,他反而跟我越來越對抗了?我立了規矩以后,孩子怎么越來越難管了呢?
大家應該都知道,糾錯型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這個我就不多贅述了。那糾錯型的父母怎么來的呢?就是這種自以為是管理者、自以為是執法者的潛意識在作祟,這一定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給大家提供點思路:其實我們可以試試把“給孩子立規矩”換成另外一個說法,比如“我們要怎么幫助孩子呀?”哎,一旦這樣的思想、這樣的潛意識植入我們的大腦,局面可能就豁然開朗了。
比如,孩子一發脾氣就撒潑打滾、大喊大叫,這種情況我們會經常遇到,對吧?那如果是“立規矩”的思維,我們會怎么講呢?
我們會下意識地告訴孩子:“你生氣的時候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如果你這樣做了、那樣做了,我就會對你怎么樣怎么樣。”這個時候,我們和孩子就是對立的,我們自己也很生氣,孩子也會很抗拒。
那如果換成“我們要怎么幫助孩子”這種思路、這種潛意識,你就會不自覺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去面對問題、幫他解決問題:“我的孩子現在情緒失控了,我要怎么幫他平靜下來呀?我要怎么幫他識別自己的情緒呀?事后我要怎么幫他復盤呀?教他怎么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情緒啊?”
這個時候,我們和孩子就不再是對立的關系了,而是合作的關系。我們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去面對問題、面對困難的,局面馬上就不一樣了。
大家發現了嗎?當我們用“幫助”代替“規矩”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再關注孩子是不是服從我、孩子有沒有破壞那個所謂的規矩,而是去關注孩子需要我提供什么幫助、我能為孩子做點什么。視角這么一轉,親子關系就會從對立走向結盟。
我覺得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出一個聽話、守規矩的乖孩子,而是培養一個明事理、有分寸,懂得和自己和解、與世界相處的獨立的人。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