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煙嵐”的雅韻依舊,佛頂宮的鎏金穹頂已掩映十載春秋。回首2015年,景區從60米深的礦坑遺址中破繭新生,在金陵南郊的文脈沃土上,開啟了與城市同呼吸、共生長的旅程。
十年淬礪,這座曾見證晉代“天闕”定名、岳飛抗金、鄭和歸葬的千年名山,如今已躍升為現象級地標:近兩年年均客流量超600萬人次、蟬聯全省收費景區第二,這個國慶假期成為省內唯一進入美團熱榜前十的景區,抖音等熱門平臺曝光量比肩迪士尼、環球影城……人們跨越山海而來,只為一睹頂流風采。
![]()
看見一座山的涅槃
牛首山風光秀美,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獨占其三。如今的牛首山,不僅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能工巧匠的杰出作品。10月26日,佛頂宮多功能廳里高朋滿座,現場簽約的由社會資本主導投資的德基藝術博物館山海奇幻園項目,以大地藝術市集為生態基底,融合博物館、美術館、沉浸式演藝、特色文創市集、品牌酒店與商業配套等多元業態,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其將《山海經》《金陵圖》等傳統文化IP與現代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打造國內標志性文旅新地標。
面向全球征集的“牛首十景”也同步官宣:佛頂圣境、桃溪芳潯、唐風回雪……這些詩情畫意的景色背后,其實藏著一場重生傳奇。
“誰能想到,如今佛頂宮的蓮花座下,曾是深達66米的‘工業傷口’。”景區文化傳播使者扈純婕的話語里飽含時光的重量。上世紀綿延數十年的礦產開采,將牛首山西峰啃噬成裸露的荒山“銹地”。2011年秋,一場“以山為紙,以綠為墨”的修復工程啟動。歷經四年寒暑,曾經的礦壁上生長出32種原生植物,絕跡多年的野兔、山雀重返林間。“金陵四十八景”牛首煙嵐的重現、“春牛首”的回歸,讓人們獲得了風景與人文的雙重滋養。
礦坑修復的同時,一座融合天地禪意的建筑也在山腹間生長。佛頂宮這座“懸浮于礦坑之上的奇跡”,在2017年一舉摘得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與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雙料桂冠,評審專家盛贊其“實現了工業遺址、自然山水與文化的完美共生”。
建設的腳步不斷邁進。2021年,完美復刻六朝風雅的金陵小城開門迎客,場景化敘事讓千年文脈可感可觸;2023年底,依山而建的希爾頓酒店投入運營,不僅是景區的重要配套,更是區域的文旅新地標……
十年間,一座山完成涅槃,長三角文旅版圖在南京城郊畫下重要一筆。
看見一群人的匠心
“一座牛首山,半部金陵史”,山間恢弘的建筑群里還有著更動人的風景——一群人對文化塑造的堅持與創新,讓千年文脈在當代煥發新生。
“牛首山踏春”的古老習俗,有了新的演繹。“春牛首·薈金陵”非遺傳承季的花海里,身著馬面裙的游客體驗著“簪花”技藝,成為活化非遺的生動切片。“牛首十二講堂”推出3年多,已舉辦30余場活動,成為知名文化IP,各路名家先后登臺,將江南文脈娓娓道來。
2024年啟幕的“敦煌不再遙遠——從莫高窟到牛首山”數字藝術展,將1∶1復刻的莫高窟壁畫“搬”入佛頂宮,實現“絲路遺韻”與“金陵風韻”的千年相遇。
新的行動已經開始。開園十年之際,牛首山以“合十共生·牛首萬象”為核心主題,推出了秋季系列活動,將通過“跨界研討、主題發布、海外傳播、藝術展覽、文化客廳”五大維度,繼續擦亮“人文牛首”品牌。
“文化靈魂甚是彰顯。”做客“牛首十二講堂”時,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學者錢文忠對于牛首山在文化塑造、傳承方面的努力給出高度評價。
“人文牛首”能細細品味,還能“打包回家”。目前,景區在售的文創產品約6000款,并且還在持續更新迭代。一個小小的冰箱貼或鑰匙扣,就已進化出裸眼AR、樹脂浮雕等多種形態。“藻”安·金陵——牛首山福藻到首飾套裝更是拿下國家級文創金獎。上半年,園區文創板塊營收同比再增長11.5%。
從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到跨界展覽的文化輸出,從新奇文創的活力注入到數字技術的場景賦能,牛首山的文化塑造從未停步。“牛首山應該成為文化傳承、展示、體驗的標桿地和全景式展示地。”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在游覽后對景區未來發展寄予厚望。
匠心體現在以文塑旅的熱度上,也浸潤在精心服務的溫度里。“等車的地方有噴霧降溫,母嬰室里還有溫奶器,真是想得太周到了。”國慶假期,來自上海的游客呂藝帶著2歲的女兒深度游覽了牛首山,對景區服務贊不絕口。“想得周到”的“數智牛首”數字化平臺,通過特效制作、場景建模、元知識圖譜等方式,形成了科技感十足、沉浸體驗感濃厚、文化特色鮮明的多個應用場景,讓服務走上“云端”,進入“指尖”。還有“牛小禪”,這位誕生不久的“AI伴游”,整合“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需求,能精準解答游客各類問題,還能幫助定制個性化旅游線路,全流程智能交互服務,讓游客省心省力。
這些溫暖的瞬間如同佛頂宮的光影,點亮了每一次奔赴。
看見一片景的升騰
一座名山,但不僅是一座名山。
十年間,牛首山已成長為一股助推區域發展的澎湃力量,頂流效應正持續輻射開來。
今年國慶假期,超30萬人次游覽牛首山,洶涌人潮每天都在考驗著景區的承載能力上限。線上聲量同樣驚人,抖音相關話題播放量破億,小紅書筆記超10萬篇,“牛首山拍照”成為年輕人的社交密碼。
更深刻的變化藏在數據背后:外地游客占比超90%,不少人為此在南京多停留一天,讓“流量”真正變為“留量”。一股股熱度帶動著區域發展,2024年江寧區躍居全國旅游綜合實力百強區前十,“到南京,總要來一趟牛首山”成為越來越多南京游客的共識,“一座山帶火一座城”有了具象呈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副主任宋峰認為,“牛首山的成功,在于它既守住了文化根脈,又精準捕捉了時代需求。”
簡單一句話,道出了牛首山十年蝶變的成功秘訣——看見山的歷史,所以懂得保護;看見人的需求,所以精于服務;看見時代方向,所以勇于創新。
在剛剛結束的牛首山秋季活動發布會上,牛首山與中國藝術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強強聯合,將在文化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智慧文旅場景創新、藝術研究與展覽合作、文化品牌活動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發布會現場還啟動了“牛首萬象”海外傳播計劃。未來將通過“中華文化+交互體驗+國際互動”的創新模式,開展多維度海外傳播,推動牛首山的生態之美與文化之韻走向全球視野。
站在十年節點,牛首山的發展藍圖已鋪展向遠方,致力于打造成為產業形態豐富、發展活力迸發、輻射效應明顯的文旅綜合板塊,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高地、彰顯文化自信與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
牛首山文化旅游區主要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圍繞“文旅融合”發展理念,讓牛首山綻放更多未見風景,為歷史文化名城打開更大想象空間,以文化旅游業這一新增長極促進內需擴大和消費升級,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年光陰,一座山從“工業傷口”蛻變為文化高地,從一峰競秀成長為群景爭輝。當更多人的腳步與千年文脈在此相遇,“牛首煙嵐”便不再只是目之所及,更多驚喜正在這山水間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