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湖晚報)
轉自:南湖晚報
![]()
N晚報記者 韓瑜超 漫畫 張利昌
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觀光打卡,越來越多的嘉興長者背起行囊,以“求知”為名踏上旅途。如今,“銀發族”也愛研學游,中老年群體和學生們一樣,掀起一股研學游熱潮,他們帶著“邊游邊學”的想法,享受著旅行與求知的雙重樂趣。
從“打卡”到“打卡趣”
嘉興“銀發族”旅游觀悄然變化
早晨7點,市區中山橋下已聚集了二十幾位整裝待發的老人,他們身著輕便的運動裝,背著雙肩包,看起來與尋常旅行團無異。但細看之下便能發現不同:幾乎人手一本筆記本,有人甚至帶著平板電腦和單反相機,他們即將前往的是紹興的魯迅故里,開啟一場“追尋文豪足跡”的深度研學之旅。
“我們現在可不再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游客了。”今年68歲的張曉笑著對記者說。她的筆記本上,清晰地列著此行想探究的幾個問題:“魯迅筆下的‘百草園’與實物有何異同?”“壽鏡吾老先生的教學方式對當今有何啟示?”
在魯迅故居,傳統的“打卡照”環節草草收場,老人們反而圍著研學導師追問著歷史細節。“老師,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提到的斑蝥,真的存在過嗎?”“這張書桌上的‘早’字,是后來復原的還是原物?”一句句細致的提問取代了喧嘩,筆記本上沙沙的記錄聲成了主旋律。
在本地,也有深受“銀發族”歡迎的“研學+”旅行模式。今年,海鹽以沈蕩古鎮為試點,通過多方協同的運營機制、精心設計的研學路線及全程的閉環管理模式,探索了一條老年教育與文旅康養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研學線路精心規劃為“家風傳德、古韻承文、老街煥新”三大主題,涵蓋錢家祠堂破譯德育密碼、谷倉文化園感受歷史變遷、沈蕩釀造廠體會工匠精神、賁湖老街領略“老建筑+新業態”生命力等。“去年跟著研學團去了蘇州四大名園,回來就‘陷’進去了。現在旅游,不再是看個熱鬧,而是像讀一部歷史巨著一樣,去讀懂它背后的文化邏輯。”古稀老人鄔先生說。
“銀發旅游族”從單純的旅游打卡,變成尋求旅游打卡的樂趣及趣味,隨之旅行社的行程單上,“購物點”被“體驗工坊”取代,“車覽”變成了“導師深度講解”。“我們得提前做大量功課。”嘉興國際旅行社的導游小陳坦言,“現在的叔叔阿姨們很會利用自媒體平臺、AI等學習,他們的知識儲備很豐富,經常會提出一些專業問題,逼著我們不斷學習。”
“去年我們組織的老年研學團只占業務的10%,今年已經不止翻番。”嘉興國際旅行社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展示著數據對比,“傳統的夕陽團銷量平穩,但增長乏力,反而是像‘江南文博之旅’‘非遺匠心體驗’這類深度游,成了業績增長的新引擎。”
“求知”取代“觀光”
嘉興銀發研學熱背后的“精神剛需”
從“到此一游”到“不虛此行”,嘉興老人們的行囊變重了——里面裝的不再是特產與紀念品,而是知識、見解和沉甸甸的滿足感。
當前的老年群體主要是“50后”和“60后”,他們退休之后的消費觀念和生活目標已從物質滿足,轉向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老人們不再滿足于淺嘗輒止的介紹,比如說敦煌,他們不僅要看壁畫,還想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佛教藝術的流變,甚至要求我們開設基礎的壁畫臨摹課。他們的學習沒有功利目的,純粹為了興趣,這種熱情反而更加持久。”嘉興老年大學相關負責人說。
研學游是中老年人保持與社會緊密連接的方式,“退休后,最怕的就是與時代脫節。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究攝影、園林、茶道,感覺自己還在成長,還在被需要。我們老同學組建了微信群,分享學習資料,相約看展,生活比退休前還忙碌。”今年65歲的老鄭說。
對于他們而言,銀發研學游也是一種遲來的“補償”。“年輕時忙于工作和家庭,很多興趣只能擱置,現在終于有時間、有精力了,那就為自己活一次。把年輕時沒讀透的書、沒看懂的歷史,通過雙腳丈量、雙眼印證,這是一種無比充實的快樂。”老鄭補充道。
此外,傳統的“保姆式”旅游服務已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吃好住好”是基礎,但“學好玩好”才是核心。“我們為老年研學團設計的行程,必須節奏舒適、內容有深度,并且要留有社交和自由探討的空間。比如在學習傳統工藝時,我們會結合他們熟悉的童年記憶,這樣更容易引起共鳴,獲得情感慰藉。”嘉興國際旅行社相關負責人說。顯然,銀發研學游的火爆,是當代老年人用行動對金色晚年生活的重新定義。
重塑“銀發旅游經濟”
嘉興老年研學游催生服務新業態
這股方興未艾的銀發研學熱,不僅改變了旅游市場的格局,也催生出一系列與之配套的新業態,正在重塑人們對“銀發旅游經濟”的想象。
敏銳的市場已經行動起來,在嘉興的一些書店里,專門開辟的“銀發旅游讀物區”成為新亮點,陳列的歷史、地理、文化類書籍字號更大、排版更疏朗。“我們根據研學主題打包推薦書單,比如‘陶瓷文化專題’‘古代建筑入門’,很受歡迎。”一位書店經理介紹。
電商平臺上,出現了專門為老年“研學客”定制的裝備包,內含輕便折疊凳(便于長時間聽講)、大字筆記本、便攜藥盒、高清望遠鏡等。一些文化機構和博物館也嗅到商機,開始開發適老化的講解詞和互動體驗項目,節奏更慢,講解更細,互動更強。
夜幕降臨,老鄭和他的“學友”們又在茶館里熱烈地討論起來,桌上攤開著下一次“景德鎮陶瓷燒造史研學之旅”攻略,除了參觀,他們還設法聯系當地的工作室,希望能在匠人指導下親手拉坯、上釉,“我們要玩得有文化、有深度、有記憶點。”
這些背著行囊、孜孜以求的老年身影,正在打破社會對“老齡化”的刻板印象,老齡化不再僅僅意味著衰弱、依賴和邊緣化,它同樣可以充滿活力、好奇心和創造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