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發現一張老照片,其上標注第一公園太平橋(萬葉攝)
近期也在研究中山公園的歷史石橋,這張圖片瞬間吸引了我的注意。中山公園的太平橋在哪呢?之前編發過的幾座公園小石橋,都是只有建設年代,并沒有橋的名字,看來這個太平橋還是比較特別。
![]()
熱心網友“澗中細流”發來一個截圖,1927年,修理匯泉忠魂碑附近太平橋,恰好初步對上了。下一步,就是圍繞著所描述的大致位置線索,尋找太平橋。
![]()
曾經的“參拜大道”新老圖片對比
首先來到曾經的“忠魂碑”舊址,如今這里是太平山觀光索道的入口。當年日寇前來“拜鬼”的參拜大道,現在也成為市民游覽以及乘坐索道的無名小路。
中山公園有橋的地方基本有水,或是地勢低洼。所以尋找的方向,定在了索道的東南方向。
![]()
返回中山公園大門內的右側,沿著之前寫過的幾座小石橋,來到了東側的人工湖。這里一直往南逐漸偏高,呈一道長長的大溝壑形狀。參照老圖片,依據水道及溝壑兩邊的地勢,尤其是圖片中小橋前端隱約出現的一棟建筑。斷定在太平橋不會在索道的下方。
![]()
沿著上方干涸而又崎嶇不平的山路,一直走到太平山索道的東南角,此時已無路可尋。回望間,右首一座帶有石門垛的院落,有種似曾相識之感。
![]()
對照那張老圖片,雖然路面已完全發生了變化,很難看出橋體的印跡,但從類似于橋柱到門垛的距離,以及院內的建筑推斷,基本確定這里就是歷史上的中山公園太平橋。
![]()
![]()
將現場圖片發給“澗中細流”, 通過石門垛的新舊對比, 看來尋找太平橋的目標已然完成。 盛顯軍老師介紹說, 索道站(原忠魂碑處)東側的建筑群以前是園林學校。據公園退休老職工說,這里曾經的建筑,就是后來人們俗稱的中山公園“五號房”。
1897年德占青島后, 德人收買匯泉村土地房屋后,開始修治道路、栽植樹木花卉,同時 建筑多處房舍,作為林業部門 植物培育與試種基地的所屬 用房。 但當時并無造大規模公園計劃,只是多以利用平垣之地蕃殖秧苗培養果樹及擴充辦公處所。
![]()
中山公園老照片,遠處建筑是忠魂碑(網友“澗中細流”提供)
1914年日德戰爭之后,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 1916年3月,選址旭山(也稱朝日山,今太平山)西麓開始建造“忠魂碑”。同時在德人的植物試驗場 設林務所,命名該地為旭公園,亦稱森林公園。德國林業局所屬的建筑也成為日本林務所的辦公場所。在日占時期,公園雖有引進種植日本櫻花等行動,但整體規模并未有大的改觀。
![]()
1924年, 膠澳商埠農林事務所編印《青島第一公園概覽》中,太平橋所連接的建筑此時被標注為“萃月館”,它的西北臨“忠魂碑”,東北臨計劃中的第九果園。
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1923年3月,日占青島時期的“旭公園”被定名為“第一公園”。同年,膠澳商埠農林事務所開始對第一公園開始進行系統化的規劃建設。依各部形勢及布置不同,劃為六大區域。各區內道路、橋梁、溝渠、花木及建筑物,基本仍按照德日時期形態加以整理,補植或另行改造。
![]()
太平橋連接的“忠魂碑”東南側建筑。(袁賓久提供老照片截圖)
此時的太平橋未有變化,并在幾年后進行了翻修。關于傳說中的“五號房”的資料很少看到,這座建筑后期的變化也未能知曉。包括太平橋橋體的消失,是因為木制橋面對于車輛進出的承重達不到要求,還是院內建筑在增幅改建時,拆除后重鋪了實體路面。總之,太平橋不存在了。
![]()
上世紀80年代,這里是 市園林環衛管理辦工室辦公場所。1986年 在此開辦了青島園林學校。此后, 歷經青島市園林技術學校、青島市園林環衛技術學校等變遷,2019年9月更名為青島市園林林業技術學校。
學校的地址就是 青島市延安一路106號(中山公園內5號)。
![]()
2023年4月9日,青島市園林林業技術學校搬遷至瑞昌路103號青島市技師學院瑞昌路校區。現在的這處地址,門垛上掛的牌子是青島市市級公園管理服務中心。
![]()
關于太平橋的歷史還有待繼續去探索,除了它的消失時間,還有它的建設年代,據“澗中細流”提供的資料,1927年, 膠澳商埠局的 市鄉道路工程表中,對于太平橋的描述是 修理此橋,而不是建造,可見它的建筑年代是更久的,估計應該是德占時期或是第一次日占時期所建,太平山西麓與“五號房”連接的橋梁通道。之前對于 “五號房”的一些僅有信息資料,其上世紀30年代的建筑時間,應該也是不準確的。
據資料記載,太平山最初叫做會山,德占青島后改為伊爾蒂斯山,日占后又改為旭山(也稱朝日山),1923年中國政府定名為太平山。太平橋的名字,應該是青島主權回歸后的定名,最初是否有名未有發現。
如今,太平橋雖早已消失,且鮮有人知。但能依據歷史資料找尋到它的舊址,也算是一項初步滿意的成果。而太平橋遺址所連接的這處辦公場地,這兩座殘留的石門垛,確是一百多年前的歷史遺跡。
本文參考:1924年膠澳商埠農林事務所編印《青島第一公園概覽》。
感謝文史學者袁賓久、盛顯軍、網友“澗中細流”的大力支持;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