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我對未來形勢宏觀、中觀、微觀的分析,以及未來的操作計劃,我都寫在了這三篇文里,有興趣、還沒有看的童鞋,推薦翻一翻,很多問題可能都不需要再私下付費咨詢我。《》《》《》
這里聊一些體會。
一晃,疫后5年了,結合著房地產、投資以及個人的一些行動,談一談。
很早的時候我在本號里說,我們分析市場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看,我又說對了”,而是為了“做對”。只有你做對了,才叫真正的“略懂”、才叫真正的“知行合一”,才能賺到錢,或者是免于虧損。如果你沒有做對,發文章吹再多的牛,都是失敗。
今時今日的大局,對于每一個人——無論是正處于苦苦支撐前路無望的房奴,還是壯志蒿萊準備躺平的新人,都是巨大的挑戰。但同時,在我看來,也深藏著不小的機遇。
首先,面對房地產這個大時代已然遠去的第一個事實。
人們也許會覺得奇怪,中國行業那么多,為何我開頭單說房地產。我講過多次,中國2000年之后的房地產,是中國人過往數十年來唯一一個“不設任何門檻、可以全民參與”的資產,它讓現代中國人重新又有了“產權”的概念,它是“國民資產”。這具有重要的歷史性,但許多人已經淡忘了這一點。直到有一天失去房地產,我們才發現,絕大部分城市階層其實“窮得可憐”。
走到本輪調整之前,房地產走完了20年的大周期,今天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周期、結構、政策、產品、行業、市場等等全方位的逆風,想一時半會兒走出來,太不現實了。
未來還有沒有希望?一定有。在北上廣深杭這樣的城市,房地產依然存在著不小的機會,但是大部分人將沒有資格再參與——未來好盤很多,好盤也都會很貴。別看現在深圳樓價跌了4成,但是一個新盤起來,你照樣還是“買不起”。因為,你的收入掉下去了,同時你對前景也缺乏信心。這個情況下,你成不了“需求”。
我說房地產時代的遠去,重點想強調它的兩個微觀影響:一是,對于大量的依靠房地產起家的人——包括不限于房地產業者、買房致富者等等,你的能力圈被毀掉了,你的技能不再被需要;二是,對于大量想靠房地產實現資產配置的人,你會發現房地產不再像以往那樣是一個“完美的搖錢樹”了。以往可不是,以往房地產是一個“盛放全民儲蓄的蓄水池”,各行各業的人都把工作收入投入到房地產,然后都很輕松實現了資產增值,
這導致了許多許多人,一夜之間,不知道干什么,錢也不知道再放到哪里去。沒有了房地產,那個蓄水池沒有了。再想找一個簡簡單單存錢、賺錢的“國民資產”,太!難!了!
這就是過去這5年,許許多多人面臨的大挑戰。要么苦苦熬著,要么不知道干什么。
其次,面對T縮的長期性存在這第二個事實。
某種程度上說,T縮與房地產是一體兩面的事,因為房地產占的比重巨大。但當然了,我們還是把T縮理解為,宏觀經濟整體不善,并且,我的判斷是它會存在比較長期。
時至今日,T縮已經持續了10個季度,已然超過了1998年那一輪7個季度。這是我們需要客觀面對的可怕現實。
那么,T縮會不會在短期內改善?
我認為很難。不需要講太多的數據,簡單講兩個常識性邏輯可能就明白。其一,國內的產能過剩幾乎是各行各業都存在,“外賣三傻”在2025年的大戰,可以說是一個極致典型。并且,如果我說T縮螺旋已經出現,相信現在不會有太多人反對,降價已經帶來更多的降價。盡管已經有反內卷的政策,但想改變恐怕不容易。其二,解決產能過剩有一個好辦法,出海,把東西賣到國外去。這一個現在看來,似乎更難了……如果產能出去不暢,那意味著什么?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構成再次T縮沖擊?
這些都在驗證,也都會慢慢被繼續驗證。嘴硬沒有意義,看接下來的數據就是了。
T縮長期持續的話,對個人的微觀沖擊也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工資水平會下降,人會變窮。工資就是勞動力的價格,所有的價格都下跌,勞動力的價格自然也下跌。有的行業甚慘,比如我這個媒體、自媒體行業,現在剛入行的年輕人收入還沒有20年前的我高,這還搞什么?要他們還能有什么希望?二是,很可能會形成“K型市場”,也就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千萬不要覺得變窮是一起變窮的,結構上不一樣,歷史每一次都在證明:當在危機持續時,最富有的那個群體財富往往都是繼續上升的——今年就是明證。某些人常常為某一時刻的“均貧富”的“理想主義”所亢奮,但到頭來發現只有自己變得更窮了。
第三,重新學習和犯錯。
我個人的主張與我個人的操作是:重新出發、開始犯錯。
在幾年前,大部分的文章就已經開始講了:如何穿越周期。大體上都是說,不要亂動,不要亂投資,尤其不要創業,多鍛煉身體,多閱讀。
自然都沒錯,但已不足夠,遠遠不夠。那時候人在亂局,這么說都成立,但是如今你還是抱殘守缺,那就是溫水煮青蛙,遲早要把自己煮熟。如上,我說的兩個變化,都無法在短期內扭轉。那么,你是不是就打算這樣默默相抗下去?
在我看來,殊為不智,需要出擊的時刻早已來臨。
市場永遠都存在機會,哪怕是一個T縮的經濟,A股今年也漲得了不得。但是能不能抓住它,最終看的是個人的能力圈。重中之重在于,你要了解自己的局限,尋找到自己適合的能力范圍,或者是重建起自己的新能力圈范圍,并在這個圈子里,開始慢慢學習、犯錯,進而賺到錢。
我大概花了2年的時間重建能力圈,這個過程也交了學費、犯了錯誤,當然,也許是我幸運,犯錯少一點,整體上推進還不錯。
我當時做的第一件事是:我不適合A股。A股這個操作,我玩不動。所以,我退出不再參與。我只關注A股的2-3家公司,但都仍然處在非常明確的下跌周期,所以,我只保留關注,其它不參與,這不是我的能力圈。
第二件事是,我選擇把目光放到更大的范圍,港股、美股、黃金、白銀,以及A股里面追蹤納指、標普、日經、歐洲、中韓、恒生科指的各類ETF,這些我在開頭的幾篇文章里分享過了。很明顯,我的關注點很多很雜,但我不可能懂得那么多,我自己很清楚這一點,但即便如此,我仍要選擇廣泛的關注。因為,這是學習的第一步。我個人的理念從來都是“集中投資”,所以,在未來我一定會慢慢的收縮。但在此之前,這個“交學費”的過程需要經歷。
第三件事是,“先買再研究”。要說完全不懂,也不盡然,多年的積累我還是懂一點。在每一個我在關注的資產類別上,我都是都先買上一點,我不會想著研究到“萬無一失”,我只給自己設下:兩思,絕不三思。先買了,然后再慢慢研究,你有錢投進去,自然就上心去研究了。否則,看來看去,最終一毛錢不投,你的研究都會是表面文章。一定會出錯,買高買錯,在所難免。把這些理解為交學費,就好了。
第四件事是,要戰略堅定。未來我相信,擺在我面前的一定會有很多、很大的雷,我也可能會犯下更多的錯。世界的局勢在發生劇變,未來的能見度越來越低,個人在其中如同螻蟻,能做的不多。但是,它不能成為個人不行動的借口。當你決定做一件事,就不要首鼠兩端,堅定的推進個幾年再說。一個戰略性的決策,對或錯,常常都要五年后回首才能知道。
這個過程我已整整持續了接近2年的時間,過去這兩年里,經歷了去年8月的AI泡沫質疑、今年年初的Deepseek沖擊、關稅戰、空襲伊朗等等、等等,以及到現在的AI泡沫再次質疑……每一次都是事后看小菜一碟,但在事前、事中,都是驚心動魄。
整個過程,可以說是極其寶貴的一課,學到老多了。它給我帶來的一個重大的體會是:你可以更加樂觀的看待和面對這個世界,哪怕它有越來越多的不確定。因為,你在這樣的不確定中都可以發現機會,還有什么好怕的。
人生到了40多歲,反而心態慢了下來,很多事已經看開了,知道這世上錢是永遠賺不完的,知道有些錢你賺不到,知道你需要把那些屬于自己的錢賺到就好。
沒有白走的路,停下來的風險反而更大,停下來又止不住的怨天尤人,那就是在內耗自己。
樓市、股市交流,加微信號budao2000私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