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施劍松)城市空間成為無界校園,公園綠地化身立體教科書。一場名為“樂學公園”的變革正在北京豐臺區進行。日前,在第三屆宛平教育論壇上,豐臺區委書記王少峰說,豐臺區將“樂學公園”項目定位為以“小切口”撬動未來教育的系統性探索,這一實踐旨在實現“五育融合”從理念到實踐的重構,推動治理機制從單一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轉型。
今年3月,北京豐臺區發布《豐臺區創建樂學公園三年行動計劃》。全區116座公園系統化變身“立體教科書”,構建起“樂學園地、樂學公園、精品基地”三級網絡。14個部門與50人專家庫協同共治,形成“政府統籌—部門聯動—學校主責—社會參與”新格局。
在第三屆宛平教育論壇活動現場,豐臺區正式發布《豐臺區樂學公園課程建設指南》,確立了以“五育融合”為基底、以“核心素養”為統領的課程框架,并創新推出“3+X”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由“濕地生態”“城市農耕”“古建密碼”三大基礎模塊與若干自選項目構成,精準對標生態、勞動及人文科技素養的培養。
目前,豐臺區已開發超130門跨學科課程,開展超300場實踐活動,參與學生逾5萬人次。其中,豐臺八中以“中草藥養護”構建完整產業鏈條學習,建華學校在“花粉探秘”中融合數據采集、AI分析與社區服務,十一學校豐臺小學通過“造窯計劃”實現物理、數學知識的工程化應用。
豐臺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曲兆軍說,“樂學公園”項目通過將城市公園轉化為“新域課堂”,實現從知識傳授到創新能力培養的轉變。其推進的關鍵在于政府高位統籌下的多元協同治理,匯聚部門、學校、社區與企業合力,確保每個孩子都被看見、被欣賞、被珍惜。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說,新時代的教育要打破校園圍墻,讓公園、場館、企業成為“行走的課堂”,實現教育場景的重構與教育生產力的解放。首都教育要推動從“知識灌輸”轉向“場景化學習”,從“分數評價”轉向“素質增值”,構建教師作為學習設計師、學生作為主動探究者、家長和社會人士成為育人合伙人的教育新生態。“樂學公園”的創新實踐,正是豐臺區推動“新域新質教育”探索的生動體現。
作者:施劍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