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佳暉
深秋時節,我們軍休中心便開啟了踏訪復州灣鹽場之旅。
![]()
站在鹽場的萬畝灘涂上,咸澀的海風撲面而來,腳下的鹽田如千萬面碎鏡鋪展至天際,將百年歲月的滄桑與榮光清晰映照。當得知這片鹽場自1848年奠基,已在渤海之濱走過170載風雨歷程,我們無不心生敬意——這里不僅是北方海鹽的重要產地,更是一部鐫刻著匠心堅守與時代變遷的活態史書,每一粒鹽晶都藏著歲月的故事,每一寸灘涂都印著奮斗的足跡。
![]()
沿著平整的鹽道緩步前行,我們不時俯身,指尖輕觸歷經滄桑的鹽鹵槽。粗糙的槽壁上,仿佛還殘留著舊時鹽工們勞作的溫度。鹽場工作者的講解聲在風中回蕩,將“靠海吃海、曬鹽為業”的百年過往徐徐鋪展:從晚清時期人工肩挑手扛的艱辛勞作,到民國年間抵御外侮時的物資保障;從建國后集體經濟下的規模化生產,到如今智能化機械制鹽的高效精準……每一個階段的轉型,都凝結著幾代鹽工的汗水與智慧;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見證著國家從積弱到富強的偉大跨越。
![]()
這份“守一方鹽田、護一方民生”的執著堅守,與我們軍人“保家衛國、矢志奉獻”的軍旅初心產生了強烈共鳴。一位曾駐守海疆數十載的老戰友感慨道:“我們當年在海島上守的是國家的海疆,鹽工們在鹽灘上守的是百姓的餐桌,雖然崗位不同,但這份堅守與擔當,從來都是一脈相承的。”
在鹽場紀念館內,黑白老照片里鹽工們黝黑的面龐、堅毅的眼神,與我們胸前的軍功章相映成輝。從戰爭年代保障軍民所需的默默奉獻,到新時代助力鄉村振興與地方產業升級的主動作為,復州灣鹽場始終堅守著對土地的敬畏、對匠心的執著。那些銹跡斑斑的舊工具、泛黃的生產記錄,無不訴說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密碼,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受觸動。
![]()
正午的陽光直射灘涂,鹽田被染成一片金色。返程的汽車緩緩駛離鹽場,海風依舊在耳畔輕吟。這次踏訪,不僅讓我們領略了百年鹽場的時代風采,更在跨越職業與時空的精神碰撞中,重溫了初心的力量。正如那晶瑩的鹽晶,歷經日曬風吹方能凝結成型。人生與時代的堅守,亦需經得住歲月的磨礪,方能綻放出永恒的價值。而這份初心與擔當,終將如同渤海之濱的鹽田,在時光的流轉中,始終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喜歡就點個贊吧!
本條微信由“金普新聞”編輯制作
圖 片:樸峰
編 輯:呂學琦
美 編:呂學琦
責 編:宋子光
出 品:金普新區融媒體中心

偷得片刻之閑
與您悅讀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