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山東省委網信辦、山東省自然資源廳、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國家稅務總局山東省稅務局、山東黃河河務局主辦,濟南、淄博、東營、濟寧、泰安、德州、聊城、濱州、菏澤等市黨委網信辦協辦,齊魯網·閃電新聞承辦的2025“沿著黃河遇見海”網絡主題活動于11月3日正式啟動。來自中央重點網絡新聞媒體、山東省主要網絡新聞媒體的記者走進泰安、德州、淄博,在走讀中感受黃河文化的厚重底蘊,見證齊魯大地的發展脈動,展現山東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生動探索。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5日訊黃河萬里,奔流入海,其意義已超越地理的歸宿,更是一道關乎永續發展的時代課題。
山東身處黃河下游,如何實現上游作為?以系統治理重塑大河生態,用綠色標尺丈量產業變革,讓千年文脈煥發時代生機,這片大河入海之地,正在書寫一份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齊魯答卷。
系統治理:從“生命共同體”到“流域一盤棋”
秋天的濟寧梁山,綠意未減。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歷史上“河和之契”的壯景,如今被另一種和諧所延續——臨河防浪林、堤頂行道林、背河生態林,層層疊疊,交織成一條集防洪、生態與文旅功能于一體的綠色廊道。
這不僅是風景,更是山東構建黃河生態屏障的微觀縮影。
從菏澤東明入魯,到奔流入海,黃河在齊魯大地蜿蜒628公里。它所經之處,是山東沿黃各地以“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為遵循,將全線生態保護編織成一張系統的網絡。
這張網的韌性,在黃河三角洲受到最嚴峻的考驗。
這里擁有黃河流域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卻也一度因互花米草入侵、淡水補給不穩而生態告急。東營的應對,展現了一種系統性的修復智慧:不是單點治理,而是投資升級引黃閘口,將濕地補水時間從9天縮短至4天;更構建起“河—陸—灘—海”連通體系,讓黃河與海洋重新自由呼吸。
如今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海相擁、萬物共生,自然植被覆蓋率達到55.1%,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每年數百萬只候鳥在此遷徙越冬,成為名副其實的“鳥類國際機場”。
然而,河流的流動性決定了:真正的治理,必須超越地理的邊界。
山東的突破性一步,是主動與上游的河南建立起名為“魯豫有約”的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作為水質改善的受益方,山東已向河南兌付生態補償資金2.5億元。這筆資金的流動,標志著一場靜默的革命:流域治理從“各掃門前雪”,走向了“責任共擔、效益共享”。
在省內,這場變革更加深入——山東在全國率先實現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全兌付。一套基于水質“對賭”的機制,讓保護者受益,讓污染者補償,為黃河裝上了“市場化”的凈化引擎。
監測數據為這場系統性的治理寫下了注腳:黃河干流山東段水質連續9年穩定保持Ⅱ類,入海斷面總氮濃度連續4年優于入境斷面。
在山東,“一泓清水入渤海”不再只是一句愿景,而是系統治理、流域共治之下,正在發生的現實。
動能之變:用生態標尺丈量未來賽道
當發展的指針劃過傳統的增長區間,一道全新的“生態標尺”正為山東丈量出未來的產業賽道。這把標尺,衡量的不再僅僅是產值與增速,更是綠色的純度、創新的高度與發展的可持續性。
黃河尾閭,渤海之濱,一塊塊光伏板在海面上整齊排列——這是位于東營墾利的國家能源集團國華HG14海上光伏項目,全部并網后年發電量可達17.8億千瓦時,年發電量可滿足267萬城鎮居民需求。
推動全省能源發展逐“綠”前行、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山東這個工業大省正在轉變為新能源投資的熱土。“十四五”以來,全省光伏發電并網裝機規模連續8年領跑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在沿海省份率先破億并歷史性超越煤電,達到1.34億千瓦、是2020年底的2.8倍。
在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無人機基地,每天20余架次的無人機在這里進行試飛,3000余平方公里的空域為無人機試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近年來,濱州高新區搶抓低空經濟發展先機,率先建成濱州市低空經濟產業集聚區、先導區、示范區,吸引低空經濟優質主體落地。2023年以來,已陸續有19家企業入駐無人機基地,從設計研發到生產制造,從試驗試飛到服務培訓,初步覆蓋低空經濟產業鏈。
從海洋到天空的產業突圍,是山東沿黃九市以生態為共同標尺,因地制宜繪就的特色發展路徑圖——
現代化產業新優勢加快塑強。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5萬家、居全國第3。2024年山東全省新認定低空經濟、機器人、生物制造等10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省級以上集群達42個、規模3.5萬億元。全球最大直徑智能化盾構機“山河號”、一類靶向抗癌新藥“齊倍安”等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標志性產品攻關突破,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城鄉區域發展呈現新局面。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省市縣梯次建設起來的1598個鄉村振興片區,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平臺。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省農業龍頭企業數量、規模均居全國首位,形成了國家級龍頭企業百家以上、省級龍頭企業千家以上、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萬家以上的企業矩陣。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有活干、有錢賺。
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綠色坐標下,山東這個傳統工業大省,正靜默而深刻地完成一場發展范式的升級。
文明敘事:讓黃河文化成為“可感知的現在進行時”
一處遺址的入選,牽動的不僅是地理與文明,更是歷史與未來。
不久之前,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五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山東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成為全國6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
作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地,以及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承載著黃河文化早期的燦爛篇章。這里出土的陶器豐富而精美,代表了中國乃至世界史前制陶工藝的巔峰水平。它們無聲地訴說著黃河文化的深厚與悠遠,見證了中華文明在曙光初現時的輝煌圖景。
黃河在山東蜿蜒620余公里,流經的不僅是土地,更是文明。千里沿黃線上,濟南、曲阜、泰安、聊城、青州、德州——六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明珠散落,每一座都承載著獨特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與生活哲學。它們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以黃河為精神紐帶,共同構成了一部流動的文明史詩。
在這部史詩中,你可以是讀者,也可以是主角。
在曲阜孔廟,希臘院士馬諾利斯·科雷斯用畫筆記錄建筑細節,觸摸儒家文化的肌理;在菏澤,德國攝影師西爾瓦娜·雷特凝視農民畫師筆下的工筆牡丹,驚嘆于民間藝術極致的匠心;在聊城,印尼旅行攝影師哈詹托·蘇馬萬站在光岳樓下,感受明代樓閣穿越時空的雄渾氣度。
這些來自世界的目光告訴我們:黃河文化,不再是史書里靜止的記載,也不是博物館中沉默的展品。它是一種“活態”的文明,在每一座被黃河水滋養的城市里呼吸,在每一位匠人的筆端、每一處市集的煙火氣中,鮮活地跳動著。
為了讓這顆文明的“心臟”跳動得更加有力,山東正以宏大的手筆,構建一個更具系統性的黃河文化敘事場: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的建設,是將散落的文化珍珠串成項鏈的戰略之舉;“沿著黃河遇見海”的品牌,則是在地理奇觀與人文底蘊之間,架起了一座可感、可知的橋梁;而當紀錄片《大河之洲》第二季在國家地理頻道《華彩中國》欄目面向全球首次播出,意味著山東的黃河故事,已經找到了世界通行的敘事語匯,具備了全球傳播的格局。
從對一處遺址的守護與激活,到一種文明精神的傳承與聯通,山東的實踐深刻地印證:文化的傳承,并非走入塵封的歷史,而是走入沸騰的今天,成為一種“可感知的現在進行時”。
當文脈在傳承中煥新,當故事在傳播中生長,這條古老的母親河,于齊魯大地譜寫出無愧于歷史與未來的壯麗新篇。
閃電新聞記者 賀曉菲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