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遼寧日報)
轉自:遼寧日報
![]()
中山區長利社區黨委書記張麗萍(右)向社區干部講述“善意激將法”的工作思路。
本報記者 曲宏 文并攝
在大連市中山區桃源街道長利社區里,有一段長長的坡路,也是居民出行的必經路。11月3日,剛買完菜的社區居民趙桂芝爬到半坡處,打開右側路邊的一個不銹鋼歇腳凳坐上休息。“這些平時都是掀上去靠在墻上,我們走累了,就把凳子放下來坐在上面歇一歇,這可是張書記的發明呢!”
“我們社區老年人多,這小小的歇腳凳解決了他們上坡難的問題!”安裝歇腳凳是長利社區黨委書記張麗萍反復琢磨出來的結果,“在社區工作,一不要怕小,二不要怕難,只要是群眾的事就要處處上心。”張麗萍向來學習的學員經常講述她在社區工作多年的感悟。
近年來,大連市實行名社區書記幫帶制,由名社區書記幫帶年輕社區干部。張麗萍這個社區名師帶出了不少徒弟。去年9月,中山區司法局也派來年輕工作人員跟張麗萍學習,經過3個月傳幫帶,受益匪淺。前一段時間,西藏那曲的社區工作人員也專程前來“取經”。近年來,中山區聽過她講課的人員達3000多人,其中30多人走上了社區副主任以上的崗位。
張麗萍的幫帶之所以效果好,一是她在社區工作了25年,積累了很多實踐經驗;二是她善于總結,她歸納出的化解矛盾糾紛的八種工作法接地氣。即時預警法、群眾工作法、分約合談法、多方聯動法、善意激將法、靈活決策法、分析研判法、聯席互助法,拿過來就能用。她有的案例還被納大連市優秀案例匯編之中。
在培訓課上,她講的都是工作中的實例。“有一次,在社區一樓的一戶人家,裝修完放味。鄰居發現,臭味從門縫里溢出來,屋里發大水了。房主打開房門,裝修的地板全被泡了,至少損失5000元。二樓住戶母女倆堅決不同意補償。我就挨家挨戶做工作,并聯系產權單位,產權單位同意把室內室外的下水道全換了,我又回頭做了一樓的工作。最后我才把全樓洞的人集中起來商議,達成了共識。”張麗萍解釋,“這就是分約合談法,先分別傾聽各方意見,再合在一起談,從而找到共同點,這招管用。”
陶冶是張麗萍的“徒弟”,現已成長為桃源社區的黨委書記,“張書記是我的領路人。”她邊說邊打開手里拿著的今年培訓班的記錄本,上面記滿了張書記講課的干貨兒。“前一段時間,社區居民發生糾紛,我就采用分約合談法,順利解決了問題。”
張麗萍另一個“徒弟”高潔現是醫校社區黨委書記。“我2005年來社區工作,一晃20年了,來時我23歲。在我心里,張書記不光是師傅,更是老大姐。無論遇到什么難事,我都能從張書記這里得到解決辦法。張書記在前,我們心里就不慌。從張書記身上,我學到了韌勁兒,學會了主動找事兒做。她關注社區里的每一個細節,從解決這些問題中獲得快樂,也改變了我的價值觀。”
朱珊是2020年從其他社區調過來的,現為長利社區第一副書記。她的學習體會更深,“張書記從不慌神,她雖是個慢性子,但遇到百姓的事兒,卻絕不允許拖延。我剛來社區時社區正開展人口普查工作,晚上七八點鐘還在入戶調查。舊樓房沒電梯,張書記帶頭一層層爬樓梯。每到節假日,她都要慰問社區里的殘疾人等;每到重陽節,她都要到一些老人家慰問。逢年過節,她總是把親手包的餃子送給那些特殊家庭。”
為更好地傳幫帶,張麗萍發明了好記好用的“‘六個一’幫帶機制”,即讓學員參加一次社區工作例會、觀摩一次黨員樓長會、進行一次黨員授課、參與一次矛盾調解、觀摩一次疑難問題的現場解決、形成一份學習體會或社會治理調研文章。張麗萍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許多社區工作者前行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