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手術,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麻醉藥”——讓我們在手術中感受不到疼痛。但其實,從手術前準備到手術后康復,醫生還會用到許多“隱形幫手”,它們雖然不像麻醉藥那樣“存在感強烈”,卻在保障手術安全、促進恢復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今天就用通俗的話聊聊,圍手術期(手術前后的整個過程)可能遇到的其他藥品。
![]()
手術前:為“順利開刀”打基礎的藥
手術前的用藥,主要是為了讓身體處于更適合手術的狀態,減少風險。
1、讓血壓、血糖“穩下來”的藥
如果平時有高血壓、糖尿病,手術前可能需要調整常用的降壓藥、降糖藥。比如高血壓患者,醫生可能會讓你繼續服用降壓藥(如硝苯地平、纈沙坦),避免手術中血壓突然升高;糖尿病患者可能會用胰島素暫時控制血糖,因為血糖過高會增加傷口感染的風險。
2、預防感染的“術前預防針”
有些手術(如胃腸道手術、骨科手術)容易受到細菌污染,醫生會在手術前1小時左右用抗生素(如頭孢類藥物),就像“提前給身體布防”,減少術后感染的可能。
3、幫助放松、減少分泌物的藥
手術前緊張是常有的事,部分患者可能會用到鎮靜藥(如地西泮),讓情緒平穩下來。另外,像阿托品這類藥能減少口腔、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手術中分泌物過多影響操作,還能防止心跳過慢。
手術中:除了麻醉,這些藥在“保駕護航”
手術中,除了麻醉藥讓你“無痛無感”,還有一些藥在默默守護生命體征。
1、維持血壓、心跳的“急救后備軍”
手術中可能因為出血、麻醉藥的影響,出現血壓下降或心跳異常。這時醫生可能會用升壓藥(如去甲腎上腺素)讓血壓回升,或用抗心律失常藥(如利多卡因)讓心跳恢復正常節律,就像給循環系統“搭把手”。
2、控制出血的“止血小能手”
手術中難免有出血,除了物理止血(如電凝、縫合),醫生可能會用止血藥。比如氨甲環酸能減少血液凝固時間,幫助傷口快速止血;凝血酶可以直接涂在出血點上,加速凝血。
3、調節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劑”
手術中會通過輸液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如氯化鈉、氯化鉀),維持身體內環境穩定。比如長時間手術可能導致水分流失,輸液能防止脫水;電解質紊亂可能引發肌肉抽搐,及時補充就能避免這類問題。
手術后:幫你“少遭罪、恢復快”的藥
手術后的用藥,重點是緩解不適、預防并發癥、促進傷口愈合。
1.止痛不只是“忍一忍”——術后鎮痛藥
手術后傷口疼痛是最常見的問題,醫生會根據疼痛程度用止痛藥。輕度疼痛可能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中重度疼痛可能用曲馬多、嗎啡類藥物(但會嚴格控制劑量,避免成癮)。合理止痛能讓患者更舒服地咳嗽、翻身,反而有利于恢復。
2.繼續“防感染”的抗生素
如果手術創傷較大,或術前已經有感染風險,術后可能需要繼續用幾天抗生素,鞏固“抗感染防線”,防止傷口發炎、化膿。
3.預防血栓的“抗凝藥”
手術后長期臥床,血液流動變慢,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下肢和肺部)。醫生可能會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藥,讓血液不容易凝固,降低血栓風險。有些患者還會配合穿彈力襪,雙管齊下。
4.保護胃黏膜、止吐的藥
麻醉藥或止痛藥可能刺激胃腸道,導致惡心、嘔吐,甚至胃潰瘍。這時醫生可能會用奧美拉唑保護胃黏膜,或用昂丹司瓊止吐,讓患者術后能更好地進食、恢復體力。
5.幫助排氣、通便的“腸道助推器”
腹部手術后,腸道功能可能暫時“罷工”,出現腹脹、不排氣。醫生可能會用莫沙必利等促胃腸動力藥,或開塞露幫助排便,讓腸道盡快“重啟”。
這些藥安全嗎?聽醫生的就對了
看到這么多藥,大家可能會擔心“副作用”。其實,圍手術期的每一種藥都是醫生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手術類型等綜合判斷后使用的,劑量和用法會嚴格把控。
比如老年人肝腎功能較弱,醫生會減少藥量;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會提前避開過敏藥。
如果對用到的藥物有疑問,隨時和醫生、藥師溝通,他們會用更通俗的方式解釋。記住,這些藥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手術更安全、恢復更順利——它們就像手術團隊的“得力助手”,和醫生、護士一起守護你的健康。
審稿專家:海豐縣彭湃紀念醫院 副主任藥師 張德文
作者:海豐縣彭湃紀念醫院 主管藥師 陳源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