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4日)上午,山西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戴超團隊成功完成山西省首例 iStent inject W小梁網微支架植入手術。在精密顯微操作下,直徑僅0.36毫米的鈦合金支架被精準植入患者眼內小梁網,該支架穿過小梁網進入施萊姆氏管內,使前房水能克服小梁網阻力,直接流入施萊姆氏管內,實現眼壓平穩下降。患者董先生也因此擺脫了長期依賴眼藥水控制眼壓的困擾。
![]()
微創突破:針尖支架破解“沉默致盲”難題
開角型青光眼被稱為“隱匿的視力殺手”,在患者難以察覺中逐漸損害視神經與視野。其典型特征為眼壓升高、前房角開放,進而導致視神經損傷和視野缺損。若未能早期干預,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與工作,甚至導致失明。
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激光和手術。目前,大量患者依賴藥物控制眼壓,部分患者甚至需每日使用三至四種藥物才能將眼壓控制在目標范圍內,身心負擔沉重。
61歲的董先生便是一位長期受開角型青光眼困擾的患者。他每日需多次滴用降眼壓眼藥水,即便規律用藥、定期復查,眼壓仍時有波動,令他倍感焦慮。他既擔心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進展,又擔心傳統手術可能影響視覺質量與生活。
在全面評估董先生情況后,戴超院長提出一項創新治療方案——采用第三代青光眼引流裝置 iStent inject W,該術式是目前最為微創抗青光眼手術,手術時間短,技術熟練可能在10分鐘內完成全部操作,且能最大限度保留眼球組織結構的前提下,改善房水循環,實現眼壓控制。
戴超院長介紹,近年來,微創青光眼手術(MIGS)發展迅速。iStent inject W 作為目前全球最小可植入醫療器械之一,充分體現了眼科手術的精細特點。該手術僅通過2.2毫米的角膜切口,借助專用推送器,將兩枚直徑僅0.36毫米、經肝素涂層的鈦合金支架精準植入施萊姆氏管內,如同在眼內搭建“微型引流橋”,重建房水生理流出通道。這種內引流方式實現了“以最小創傷重建生理功能”的治療目標,可有效降低眼壓、保護視神經,為青光眼患者,特別是需聯合白內障手術的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療選擇。
iStent inject W于2024年5月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在中國上市,適用于輕中度開角型青光眼的降眼壓治療。與傳統青光眼手術相比,該技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恢復快、安全性高等優勢。
術前,戴超院長團隊為董先生進行了全面評估,并制定詳細手術方案。術中,戴超院長操作精準,通過單次推送完成支架植入,創建新的房水引流通道,有效降低小梁網及Schlemm管流出阻力,從而重建生理性房水引流路徑,實現眼壓控制。手術全程未破壞小梁網組織結構,最大程度保留眼部完整性,減少組織創傷與術后并發癥風險。
青光眼微創手術的山西標桿:戴超團隊以技術實力引領區域發展
此次山西首例iStent inject W植入術的成功實施,標志著山西愛爾眼科醫院在青光眼微創治療領域的技術實力達到了新的高度。作為區域眼科診療的重要力量,山西愛爾眼科醫院已建立起完整的青光眼微創診療體系。戴超院長作為全省唯一的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青光眼學組委員,在復雜青光眼診療、早期診斷及新技術應用等方面持續推動著山西青光眼學科的發展進程。
自2019年起,戴超院長團隊率先在山西省引進并常規開展一系列創新性青光眼手術,展現出卓越的技術引領能力。從高能超聲睫狀體成形術(UCP)、微脈沖激光睫狀體光凝、微導管輔助的360度小梁切開術,到KDB刀小梁剔除術、XEN青光眼引流管植入術,再到人工虹膜植入術等前沿技術,結合Ahmed青光眼閥植入術、ExPRESS引流釘植入術等經典手術方式,構建起覆蓋各類青光眼病種的完整手術體系。這些技術的成功開展,不僅填補了山西愛爾在青光眼治療領域的多項空白,特別是為不同病情階段的患者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更好地為青光眼患者實施精準施治,最大限度地減低青光眼對患者視功能的損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