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文心共赴 寓見甌海”——第七屆琦君散文獎頒獎典禮在溫州市甌海區舉行。作家阿來、馮杰、李曉君分別憑借《西高地行記》《鯉魚拐彎兒》《鄱陽帖》獲第七屆琦君散文獎·作品獎,溫籍作家李振南《海鮮生猛:東海海錯筆記》獲第七屆琦君散文獎·特別獎。
![]()
“散文是社會影響力非常廣泛的文體,同時也是難以言說的文體。敘事不足或許略顯空洞,敘事太多反而少了些散文的韻致。沒有抒情很難見到真情,抒情過多又會有失真切。”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談到,散文這個看上去比較寬泛的文體,事實上對每位創作者都是一種考驗。
十月雜志社歷來倡導并發表文質兼美的散文,是對散文創作的倡導和堅持的鑒定。“本屆獲獎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對散文敘事的抒情之美,以及藝術之美的期待。”他說。
![]()
其中,阿來《西行高地記》以第一人稱視角,書寫了敘事者在西行途中的所遇所見所感。頒獎詞中寫道:這既是阿來對原鄉后土的考古學式的勘探,也是寫作者對故園大地的創造性重構。自然風貌、人情世故、歷史變遷經過書寫之眼的凝視融合為生動鮮活的當下存在,它是一場場風暴,一次次醉酒,一個個兄弟姐妹……這是對生命的禮贊,也是對存在最本真的文學回應。
![]()
“我寫黃河正如琦君先生描寫甌江,都是表達對故鄉的依戀。但無論黃河還是甌江,最后都會千流歸海,回到歌頌中華文化的大海之中。”馮杰借作品《鯉魚拐彎兒》重返童年的黃河兩岸,重溫北中原的風物民情,重現人世間的倫理悲歡,為故鄉修筑了一座文學紀念碑,令人流連忘返。
業內評價,馮杰的書與畫,純樸而奇異,深情而詼諧,在當下散文創作中,具有獨特而鮮明的美學風格。
![]()
《鄱陽帖》以縱橫古今的視野,寬闊沉郁的語言展示了鄱陽湖的自然性和歷史性,呈現大湖的悠久曠遠,以及人與自然的統一關系。它不僅是以田野志方式寫作的湖泊史,更是以現在穿透過去的鄱陽湖生命史。“今日故鄉已不是田園牧歌式故鄉,生產出的新經驗和新景觀是需要當代作家們去進一步努力書寫的,以此來表達我們心中的山河。”作家李曉君說。
![]()
“愿自己像琦君先生一樣以溫柔的目光凝視人間,用真誠的文字傳遞溫度。文學的光或許微弱,但總能照亮記憶的角落,也能溫暖陌生的心靈。”溫籍作家李振南的《海鮮生猛:東海海錯筆記》以日常多見或珍稀的諸多海洋生物為載體,娓娓講述數十種海物的歷史、源流、生存、捕撈方式,以及烹飪藝術。這部活色生鮮的東海風物志和生活讀本,從在場者的視角,呈現人與海洋相互依存的生態關系,既琳瑯滿目,又別具風格。
為繁榮當下文藝創作,獎掖優秀散文作家,助力鄉村振興,弘揚新時代甌海鄉愁文化,溫州市甌海區人民政府攜手《十月》雜志社,自2016年起,連續舉辦七屆“琦君散文獎”。本屆評獎共收到參評作品集142部,單篇作品416篇,國內各主要文學期刊推薦作品36篇。這些作品時代特色鮮明、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基本反映了近年來散文創作的基本面貌和所取得的最新成就。經《十月》雜志社初評,遴選出入圍“作品獎”作品15部(篇),“溫籍作家特別獎”入圍作品5部;交由作家和文學批評家組成的評委會討論并投票,最后評出“作品獎”3部(篇),“溫籍作家特別獎”1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