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黃麻嗎?用過黃麻床墊和麻袋嗎?相信很多50、60、70、80后都曾有過打黃麻、剝黃麻皮的經歷。
麻,在我國古代應用廣泛,人們將其剝皮加工后取得纖維,從而制作成麻衣、麻繩、麻鞋等日常用品。
在以前,我國常見的麻纖維主要有苧麻、亞麻、黃麻、漢麻等,其中,苧麻因為纖維長、潔白且彈性小的特點,在古代常被用于紡織夏布;亞麻具有柔軟、耐磨性強、抑菌等特點,而常用于制作服裝、桌布、床上用品等,黃麻呢,則是纖維粗糙,耐磨性強、散水性好,最常見的就是用來制作麻繩、麻袋、粗麻布等物品。
![]()
在印度,黃麻被當地人廣泛種植,年產量可達約200萬噸,其產值高達330億盧比,養活了千萬人,而黃麻也因此被人稱為“黃金纖維”。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在我國南方地區,其實也曾廣泛種植黃麻,可如今,卻要從印度進口黃麻,為何在我國野外很少看到有人種植黃麻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
![]()
黃麻是什么麻?
黃麻,也叫火麻、綠麻、紅麻等,是屬于被子植物門椴樹科黃麻屬下的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黃麻的莖稈細小,但它可高達1~4米,每年的7~9月份能開出黃色的花朵,其麻桿中空,莖稈部分的外皮剝離后可提取植物纖維,具有黃金和絲綢的光澤。
在我國,常見的黃麻有兩個品種:圓果黃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白黃麻;以及長果黃麻,也被叫做紅麻,是國內最常見的品種,相比于前者,長果黃麻具有更柔軟、更柔滑的特點。
![]()
不過,不管是哪個品種的黃麻,它都喜歡20℃左右溫暖濕潤的的氣候,所以,黃麻是屬于典型的亞熱帶以及熱帶作物,以前主要集中我國廣西、湖南、貴州、云南、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區種植。
而如今,主要以印度、孟加拉國廣泛種植,為何在如今化工纖維、棉質品等替代品眾多的時代,印度還廣泛種植黃麻呢?其實黃麻渾身都是寶。
![]()
渾身都是寶的黃麻
首先就是食用以及藥用價值。黃麻的嫩葉在農村地區是常見的野菜之一,人們會將它摘下后當作蔬菜來炒食或是煮湯,由于其成分跟秋葵的黏滑成分類似,所以它的口感吃起來嫩滑爽口。
此外,黃麻還能入藥,在我國《本草綱目》中也曾有記載,黃麻的根部有治療腹瀉、麻疹、清熱解暑、消腫之效。
其次,就是經濟價值了。黃麻的麻稈就是天然的植物纖維,它具有極高的韌性、而且吸濕性能好,能用它來充當原料,采用化學制漿法生產出優質宣紙以及印刷紙,余料還可以生產牛皮紙。此外,它還能生產各類麻繩麻袋、紙板箱、床墊、人造樹脂板、墻紙、活性炭等等用品。
![]()
而在印度早期,黃麻是底層貧困農民制作衣服的首選用料,雖然從黃麻中提取的纖維,遠比苧麻要粗糙,人穿上直接接觸皮膚會有刺癢感,但由于其價格低廉、堅硬耐磨、不怕雨水且還很容易獲取,而深受貧困農民的喜歡,人們將它制作成各種服飾、鞋子,其制作的麻繩麻袋還可以用來捆綁物品、裝糧食等,用途十分廣泛。
![]()
最主要的是,黃麻適應能力強,非常好栽種,在印度適宜的氣候下,只要將種子往地里一種,也不需要怎么精心打理就可以很好生長,它還可以與其它農作物套種,生長速度也快,因此在印度地區廣泛流行開來。
![]()
![]()
印度黃麻種植以及發展史
其實,早在19世紀以前,印度的黃麻產業并不如如今這般強盛,直到19世紀50年代,沙皇俄國給英國的供應中斷后,英國人便看中了印度的投資環境,在印度開設了第一家黃麻加工廠,由于印度當地大部分地區都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普遍在20℃以上,十分有利于黃麻的生長。
![]()
成產生本低的同時,再加上印度勞動力廉價,其利潤空間巨大,因此,后續也吸引廣大投資者紛紛在此開辦黃麻加工廠,市場需求的增加也間接拉動了當地的黃麻種植業。
![]()
所以,到了20世紀初期,印度的黃麻種植面積占到了全球的一大半,年產量在130~200萬噸左右,一躍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黃麻生產以及黃麻制品生產國之一。
![]()
即便是到了如今 ,依舊有許多印度貧困農民,會依靠種植以及加工黃麻來賺取收益,當地婦女們空閑時間就會收割黃麻,將其麻稈浸泡剝皮后,碾成一根根細麻繩,用來編制麻繩、制作麻袋等
![]()
為了擺脫對傳統市場的依賴,當地人甚至將它們做成地毯、精致美觀的鞋子、包包、家具裝飾品等特色工藝品,遠銷歐美地區,其產值高達330億盧比,養活了千萬人。
![]()
相比于印度,黃麻在我國也曾歷經“輝煌”
在我國,黃麻的種植歷史,其實也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時期,《詩經》中就曾有黃麻“東門之池,可以漚麻”的記載。
![]()
唐朝時期圓果黃麻就在嶺南地區開始種植了,而到了北宋時期,黃麻更是出現在了方志以及物產志等歷史文獻之中,尤其是在《圖經本草》中,詳細記載了黃麻可制麻衣、麻繩、麻袋的用途,由此可見,早在宋代,黃麻就已然較為常見了。
![]()
此后,發展到元明清時期時,黃麻早已從種植到打麻剝皮再到紡紗編制麻袋麻繩,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許多農婦會在家里設置專門的黃麻加工點,依靠黃麻獲取經濟收入,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以前,在我國農村地區依舊還有很多人種植加工黃麻。
![]()
可為何如今很少人種植黃麻了呢?
這還得從它的種植加工來說起。
黃麻的加工都是十分繁瑣的過程,種植暫且說不用花費多少精力,可收獲以及加工工序繁瑣
![]()
在收割時你需要用竹竿來將葉子一片片打掉,這可是很需要力氣的,接著你還需要將麻稈割斷然后一把一把捆好,把它扛到池塘或是河溝中用水浸泡漚麻
![]()
待其非纖維質分解完后,撈起一根根再把黃麻麻稈的外皮剝離,經過清洗晾曬才能形成可以售賣的產品。這一繁瑣的加工過程也就體現出了黃麻的兩大劣勢,也是國內如今不種植黃麻的原因:
![]()
第一、污染嚴重。想要完整的剝離黃麻外皮,就需要再池塘等水域長時間漚麻,看似一個很不起眼的舉動,實則危害不小
![]()
首先且不說浸泡黃麻需要大量空間,最嚴重的是,在微生物將黃麻果膠分解的同時,會讓細菌和真菌大量繁殖,從而導致水體變黑,散發出一股刺鼻的腥臭氣味,排入溝渠中會嚴重污染當地環境。
![]()
第二、需要大量人力。黃麻從收割到加工,基本都需要人工來完成,而黃麻的價格不高,經濟效益低,辛辛苦苦剝皮曬干,一畝地才能賣到幾百塊,時間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與其種植黃麻不如種植其它農作物。
![]()
第三、塑料袋以及化工纖維等替代品的出現,這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在以前,黃麻主要就是編制麻繩麻袋麻布,用來包裝、捆綁物品以及制作服飾
![]()
可是隨著更便宜、也更輕的塑料袋、塑料繩,以及強度更高、功能性更強的化工纖維出現,加工繁瑣、成本高的黃麻自然也就被取代了。
![]()
所以,說到底,國內如今為何不大量種植黃麻,主要還是因為有了更好的替代品、經濟效益低以及污染環境。對此,大家有何不同見解?你們打過黃麻嗎?
轉載自《炎炎科普》,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