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莊定居十多年的藝術家許英輝,最近做了一場在他看來“此生最特別”的展覽。
10月17日,2025賽季中國男子三人籃球超級聯賽總決賽落地宋莊,賽場現場,涂鴉、藝術裝置與繪畫成為流動的背景。其中,許英輝以《山海經》為靈感的數十件繪畫,與賽場奔涌的激情互為對應。
“按理說,體育比賽和藝術展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這就是宋莊的特色,包容且融合。”56歲的許英輝說。《山海經》是他藝術創作的沃土,提供新的思考維度,而宋莊,則以開闊和包容,承載他的創作。
199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的許英輝,上世紀90年代初就常來宋莊拜訪老師。當時,最早一批藝術家剛剛開始進駐宋莊,這里還是典型的北方自然村落,一半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很多空著,沒路燈,也沒外來人口,周圍連一家像樣的飯店都找不到。
他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憶,村里當時只有一家小館子,就會做幾道家常菜。“要是想買畫布和顏料,得坐一輛930,晃蕩好幾個小時進城,特別不方便。”但就是這樣貧瘠冷清的偏遠之地,吸引到方力鈞、劉煒、岳敏君等一批當代藝術家在此駐地,并開啟了他們最早期的創作。村里最早的路燈,也是由藝術家集資興建的。
30多年過去,曾經默默無聞的“畫家村”,已經蛻變成產業鏈完善的宋莊藝術小鎮。
![]()
駛進北京東郊的這座小鎮,“中國·宋莊”四字赫然聳立。這里現在是全球規模最大、藝術家最多的藝術聚集地,7000多位藝術家在此扎根,藝術家工作室有5000多個,此外還有近百家畫廊,其中面積超3000平方米以上的美術場館多達35家。
走在宋莊藝術大道,大型戶外雕塑與宋莊藝術市集遙相對望。漫步宋莊小堡,道路兩側密布著餐廳、咖啡館、面包店、買手店、服裝設計師店鋪。宋莊不僅是藝術家夢工廠,也是諸多民營博物館的首選地。藝術區匯聚了木結雕、聲音藝術、琺瑯藝術等9家特色博物館。剛開幕的HOLOOTYPE博物館,又以諸多珍奇動物標本與化石,成了新晉網紅打卡地。
今年國慶,第十五屆宋莊文化藝術季如期舉辦。國慶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日均接待游客近1萬人次,文創和藝術品消費超150萬元。這場持續至11月的藝術季,囊括了42場展覽以及不同類型的文體活動、學術研討、演出與市集等。
藝術是實現城市更新、構建社區公共環境的最佳方式,被藝術所驅動的宋莊,是承載自由、藝術與理想的烏托邦。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戰略定位的全面落地,這里也在升級迭代為城市級藝術區。宋莊試圖探索出一條新路,既以自由氛圍留住寶貴的原生藝術家,孵化更多年輕藝術家,也走向大眾,擁抱商業,打開關于宋莊藝術小鎮的新記憶。
藝術家在宋莊的生活日常
上世紀90年代初,方力鈞初到宋莊,回憶那段日子,他還記得村落與藝術家之間有相互猜疑。到了1998年,當代藝術家逐漸受到市場和體制的認可,也有更多藝術家搬到宋莊,藝術家之于村莊,開始產生一層新的意義。
2009年,許英輝從市區搬到宋莊,正是這里開始蓬勃發展的階段。當年,這里居住著很多他的央美老同學、老師和朋友,“這里聚集了很多開創性的藝術家。有傳統的,有現代的,也有實驗性的藝術家,包括有影響力的前輩,形成一個可以自由交流的場所。”在物理上,這里的藝術家與學院、商業所構成的主流保持了距離,催生出具有探索性和實驗性的當代藝術作品,宋莊也成了中國當代藝術最有活力的陣地。
![]()
“宋莊是一個很舒適的地方,從身體和精神上,都給人一種舒適感。”定居宋莊十幾年,許英輝感受到很大變化。來宋莊的藝術家每年都在增加,藝術大道的店鋪越開越密,街頭還是安靜的,但宋莊定居者的身份開始多元。
他發現,這十幾年,一些國際藝術家來來往往于宋莊,除了畫家,音樂家、作家也都聚攏起來,形成豐富的文化磁場,“這兩年,甚至一些學物理、地質的,搞科研的,也都來宋莊租院子,大家就在一塊兒跨行業交流。這種特別豐沛的文化生態,宋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許英輝說,宋莊不僅是他的工作室,是一個畫畫的地方,有諸多可以往來的朋友,也有藝術家最看重的便利性。這里的畫材商、雕塑材料工廠、裝裱店,以及金屬加工、數字輸出等配套服務一應俱全,專業水準高,價格公道。對藝術家而言,產業生態的完整,意味著創作的自如和自由。
![]()
走在宋莊,不僅有藝術,更多的是鮮活、平靜而松弛的生活現場。
宋莊大大小小的餐館林立,背后的老板,很多都是愛吃懂生活的藝術家。開了十多年的向村陶藝咖啡館,老板周相春是陶藝家。在“老郝先生”餐廳,店里掛著上百幅油畫,里面都是關于宋莊的故事。在“春風在書店”,閑散地躺著十多只貓,這些貓是書店創辦人馬麗潔從開書店那一天起就收養的宋莊流浪貓。
這里有本土籃球聯賽“莊BA”,參賽的球員也都是藝術家,數量有上百位,比賽的獎品是藝術家的作品。在這里,籃球比賽似乎也成了藝術創作的靈感。就在“超三聯賽”決賽日落地宋莊那天,開咖啡館的、賣畫材的老板放下生意,藝術家從工作室溜達出門,大家聚在一起看比賽。藝術悄無聲息融入日常,體育與文藝毫不違和,就是宋莊生活的模樣。
![]()
藝術生態鏈,迭代中持續生長
分布在宋莊的上百家美術館與畫廊,是藝術家作品便利的展示窗口,也是藝術生態鏈的一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譽為中國十大最美美術館之一的樹美術館。
樹美術館館長、策展人張航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憶,他們2009年到宋莊看場地時,就感受到宋莊正開始蓬勃發展。當時,宋莊有很多低端加工業的翻砂廠、建筑材料廠,因為位置偏僻,吸引不到好的產業,當地政府就想,是否可以把工業園區向藝術方向發展。
![]()
“我們作為藝術機構,相當于是跟著藝術家一起進宋莊的。”張航說,一個地方聚攏了那么多才華橫溢的藝術家,那他們缺少的就是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也就是一間美術館。
定下這個方向后,他到世界各地考察,民營美術館應該怎么運營,“我們發現,美術館對一個區域、一個城市,甚至對于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藝術熏陶都有很大的價值。”
“大眾覺得藝術是高高在上的,但我們要打破這個界限,所以構造了這么一個空間。”張航說,2012年,樹美術館開幕大展是“繁星計劃——當代青年藝術家展”,上千位來自全國甚至全球青年藝術家的作品聚集在全新的空間。
“我們旨在打造一個與當下生活深度融合的藝術空間,庭院的水,戶外的地面,與室內空間置于同一平面,打破室內外的界限。”張航說,當人們走進樹美術館,清水混凝土與雙層玻璃幕墻勾勒出流暢的現代主義輪廓,這一前瞻性設計在當時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也意外獲得中國十大最有設計感美術館的美譽。
這十幾年,樹美術館陪伴著一代代藝術家成長。“一開始,他們是年輕藝術家,現在成了中年藝術家。”張航說,從開館至今,他們持續做“繁星計劃”,合作過的藝術家達到幾千人,“有很多人,我們看著他們從剛畢業走到現在,成為在藝術圈有影響力的藝術家。”除此之外,他們還跟年輕藝術家一起參與公共藝術項目、鄉村藝術項目,與其他地方的藝術園區做交流合作。
2015年,樹美術館得到國家藝術基金扶持,將“繁星計劃”帶到韓國、日本和美國巡展,宋莊藝術家的聲量,走上國際舞臺。
![]()
看著宋莊的極速變化,藝術評論人大熊提出自己的擔憂:這里從一個充滿希望的藝術烏托邦變得有些商業了,是否會變成景觀化的“網紅打卡點”,變成一個帶有藝術外殼的主題公園,供人消費觀賞,如同裝飾品,而丟失了藝術的精神內核?他期待宋莊能有一些更加新鮮的藝術血液藝術家,更加鮮活,更加真誠,開啟新的突圍。
“青年人才意味著下一個時代新宋莊的發展。”宋投公司相關負責人說,今年開始,宋投公司承接舉辦宋莊藝術節,將其從藝術節變成藝術季,時間拉長,帶入市場化元素。與此同時,他們引入中國青年藝術家卓越培育計劃,為剛剛走出象牙塔的學子提供從“學生”到“職業藝術家”的緩沖區和起飛坪。
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綜合藝術美術館,宋莊上上國際美術館一直在為藝術家與大眾提供藝術交流平臺。這個暑期,上上國際美術館展出“千里之行”全國美術學院畢業作品展,匯聚14家美院452位優秀畢業生的近千件作品,并最終選出22位學生參與2025年度中國青年藝術家卓越培育計劃項目駐留計劃。
“宋莊真正核心的資源,是藝術的原創力。這里跟798,跟大芬村,甚至跟上海和香港的藝術區相比,走出了不同的道路。”相關負責人坦言。
從這個意義上,宋莊是否能繼續為藝術提供先鋒養料與精神力量,繼續成為藝術與創意生長的沃土,依然需要經歷持續的探索與迭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